打破發掘資優兒童的迷思

打破發掘資優兒童的迷思
【OpenSchool專訊】在香港教育制度中,傳統上採用的資優生識別標準,導致教育界普遍認為兒童須於六歲後才能進行資優測試,繼而接受相應的培訓。然而,透過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多年的阮鳳儀校長分享,便為大家打破「六歲定資優」的迷思,並讓缺乏社會支援的香港資優家長們,帶來「知憂」之外的積極訊息,以期一同為栽培孩子而努力。

資優家長知憂之苦

根據阮鳳儀校長多年學前教育的經驗所得,原來才華突出的資優兒童,早於周歲即能辨識,只是香港教育系統至今尚未有相應的資優教育配套,促使資優教育始終沒有受廣泛重視,並只限於中、小學推行,未能實踐全面普及。因此,阮校長認為,當家長確認孩子是資優兒童的同時,也是「知憂」的開始,因為在香港要栽培資優孩子的難度相當高,在缺乏相關資源與教育的情況下,家長既要投放額外資源提升孩子的潛質,亦要處理各種資優潛能以外的不足之處。雖然如此,阮校長還是希望資優家長們能積極面對孩子擁有資優潛能的現實,並及早辨識其能力所在,陪伴他們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打破發掘資優兒童的迷思
阮鳳儀(北角衞理堂幼稚園統籌校長)

掌握資優孩子的特徵

阮校長指出,孩子的成長有普遍的共通發展軌跡,若小朋友具備資優潛質的話,其成長特質便有差異,熟悉兒童發展線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能較家長為早發現小朋友的資優痕跡。阮校長表示:「很多人以為資優小朋友就是智商高與考試成績好,其實大部份的資優生都不是這類型,加上多元智能十分廣泛,孩子的能力不一定在學術方面。」因此家長首先便得放下對孩子的過份幻想與偏見,別要一味追求成績,更不應過早斷定孩子是懶惰或頑皮。

「資優孩子因為學習能力較高,所以往往效率高,比其他人快明白課程內容或完成作業,繼而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自行探索有興趣的事物,反映在行為上,便是專注力不足,容易被歸類為破壞秩序的『壞份子』。」其實只要家長能耐心瞭解孩子行為的成因,便能辨清孩子是資優,還是單純的頑皮。

「資優孩子通常不愛重複機械化或沒變化的作業,所以千篇一律的抄寫並不適合他們,倒是創作句子一類的課業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家長和老師便要對症下藥,為孩子安排合適的學習方式,才能吸引學習,引領他們提升潛能。

打破發掘資優兒童的迷思 家長首要鍛鍊耐性

面對充滿挑戰的資優兒童成長歷程,除了孩子需要支援,對家長的援助也不能少,阮校長坦言:「生活上很多事情我們也可透過教育得到某些資格,但『家長』在成為家長之前,並不需要得到認證,一切都得在過程中邊學邊做,而身為資優兒童的家長,面對的困難也相對地多。」因此,身為幼稚園校長的她,時常會跟家長溝通,讓家校雙方多瞭解孩子在不同環境下的情況,並為家長提供協助。「我們會為家長組織不同的家長會,讓他們從中學習跟孩子溝通的技巧,並互相交流。」

阮校長指出,資優孩子往往是某一範疇的專才,而非全才,甚至某些方面有其障礙,而情緒控制與人際關係,往往都是資優孩子的「重災區」,成為他們重大的弱點。「有時孩子腦袋轉得快,對周遭事物較敏感,容易產生焦慮,但基於表達能力較弱,使別人未能跟上他的所思所想,不明白他之餘,他亦未能理解別人的想法,磨擦由是出現,便影響了社交能力發展。」當孩子得不到別人的明白,情緒容易產生波動,便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家長首先要放下身段,鍛鍊耐性以應對孩子的需要,並多作溝通,引導他們學習處理個人情緒,釋除焦慮感覺。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做好期望管理,不要因為孩子擁有某方面的過人才華,便定下過高的目標。阮校長說:「這類孩子的確對很多事情均有興趣,亦會對感興趣的事物主動鑽研,但他們往往不追求將所有事情做得準確,這便跟香港傳統教育觀念和考試制度不同。」因此為人父母的,要用心瞭解小朋友的需要,並設下合理的期望,便不會對孩子的行為、成績感到失望,甚至因此而破壞雙方關係。

打破發掘資優兒童的迷思 升小選校花心思

當家長於學前階段已辨識到孩子的資優潛能時,在為孩子選擇小學時,便要多花心思,選擇積極推行資優教育的學校,以令孩子在常規課程之外,得到合適的抽離學習和支援,以免錯過了孩子建立自信、發展潛能的關鍵時間。因此家長們應多瞭解孩子的學習方法,繼而尋求能配合孩子發展的學校。

阮校長指出:「基於資優潛能十分廣泛,能提供富彈性及多元學習模式的小學,當然較為適合資優孩子。」然而這類學校一般以直資或私校為主,在經濟上未必是一般家長所能承擔,幸而近年資優教育在資助學校之中,已有長足的發展,雖然未達完善,但只要細心瞭解,各校網之內,都有一些積極推行資優教育,而又具突出表現的小學選擇。

總括而言,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各自均有強項與弱點,有時資優兒童的弱點可能比強項多,家長必須助孩子建立自信與正面人生態度,當資優孩子獲得正確的指引和學習,自然能將才能有效轉化成有益於社會的行為、技能,在未來發光發亮。阮校長坦言在其教學生涯中,最樂見的就是這些反應快、腦筋多變的資優孩子,因為過程中除了對教學帶來挑戰外,能見證他們的成長與進步也帶來不少滿足感,若資優家長們能同樣樂在其中,積極為孩子活出資優人生而努力,未來自會得到更大的滿足感。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