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從「求學不是求分數」到「停課不停學」

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OpenSchool專訊】今年九月回到校園,身邊多了同學架上眼鏡。疫情下「停課不停學」,不少莘莘學子因為長時間對着電子熒幕,不得不與眼鏡為伴,很多以往不想讓孩子太早接觸電子設備的家長,也因為網上教學而讓孩子走進了電子世界。除了眼睛健康以外,這段網課實驗歷程,更令不少家長反思教育的意義,到底孩子上學,是否只追求學科知識?我們希望孩子在學校得到甚麼?電子教學是未來趨勢,但全天候進行網課,又是否可行?

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I:Ivy C:Clifton

現時學生可以回校上課,家長需要陪伴子女在家共學的重擔,終於可以稍稍卸下來。

I:停課期間,就如把學校老師和補習老師的崗位置於家長身上。很理想地說,家長本來是小朋友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一定的責任,但在知識方面,素來也是由老師傳授,我也跟孩子說,學術上的問題應回校問老師,我是他們的媽媽,不是他們的老師。

始終老師有老師的角色,可能因為我曾任職教師的關係,所以教導孩子時,相對上沒那麼吃力,但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學業疑問一竅不通,學生又無法去補習社,完全不知如何解決。家長苦惱之餘,學生的學業疑難也一直累積。

作為家長,在停課期間有沒有看過他們如何上課?你如何看他們的課堂模式?有互動的元素嗎?

C:在九月初進行的網上課堂,是有互動的。明顯看到老師想統一進度,想知道經歷了長時間的停課日子,學生的學習差異有多大。有一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幸運輪,當中有不同深淺程度的題目,抽問中可看到學生學習差異明顯,有些基本題目的確有小朋友答不出來。在二月至七月期間,若教學只用Google Form和播放影片,教學效果未必理想,但可見老師們希望了解差異後,積極調節教學方法。

I:每家學校都推行停課不停學,但教學進度如何?有學校每天只上兩三節課,有學校上七八節,進度明顯很不一樣。直到復課,全港學生程度大懸殊,同班同學懸殊,不同學校的學生更懸殊。另外,我發現即使是短短幾個月間,網上學習引伸出一個問題──當女兒拿起筆來,儘管是一些之前很常寫的字,她也會執筆忘字。網上學習主要是做選擇題、輸入簡單字句,她忘記了一些簡單的字詞結構。我不完全否定網上學習的效能,但如何取得平衡很重要,實體課堂和網上學習,應該要相輔相成。

C:以前我們只管充塞很多東西給小朋友,中英數常音體仍未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一直疊加,從來沒有想過要減。小朋友愈學愈多,卻失去了童年玩樂時光。

以前小朋友習慣的「上學」就是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背書包,回到課室,坐下聽講。若然有天沒上課就會錯過了學習。現在可以透過影片學習,可以隨時回看,看完答問題,這個模式可以適量地放入正常的課程,交完功課後,老師看完可以再回饋。

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不少學生在停課期間進行網上學習,引起家長的一些憂慮。

疫情為我們帶來甚麼正面的影響?其實教育本來就不只是坐下聽書、回家做功課、温習考試,其他的時間編排和可能性其實是一直也存在的,只是我們之前未有涉足。

I:疫情期間,小朋友多了很多在家的時間,以我的小朋友為例,她本身對摺紙有興趣,喜歡摺摺幸運星。以不少學生在停課期間進行網上學習,引起家長的一些憂慮。往她沒有時間學習摺新的東西,只是不停地摺幸運星。停課期間她在下午有空餘時間,她會自己閱讀摺紙書,發揮想像,發展自己的興趣。她摺了很多以往沒有摺過的東西,很有滿足感。

其實小朋友不是沒有自己的興趣,只是我們沒有給她時間。她的學校每年暑假可以選擇做暑期作業,或是做不限主題和模式的暑期研習,我女兒在停課後已想好了今年的暑期研習就是研究摺紙。

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Ivy在家中設置了個層架,專門放女兒的摺紙作品。女兒更用自拍神器拍了十條影片,之後再加上配樂和圖片剪成短片,每條片長約一分鐘,她把十個作品放進去一個鞋盒,回校再交給老師。

C:我的小朋友的新技能是學懂簡單烹飪,不能說是小廚神那麼厲害,但在父母的協助下,認識了日常晚餐飯菜的烹調過程。我的大兒子煮過洋蔥炒牛肉,小兒子做了蒸水蛋,他們對於煮食有了更深的認識。事實上,小朋友原來真的可以做到烹飪這事情,在以前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因為小朋友的課業太多了。

我認為知識吸收方面其實家長不需要太擔憂,反而是一些軟技能,例如與人相處的技巧、禮儀、學習排隊等,疫下無法在學校群體生活中學習,這些方面的確會有所缺失。我最期望孩子學到的是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說得更白就是道德和良知。

I:和老師的關係建立也很重要。在停課期間,我挺欣賞老師們做了一件事,他們寄了一些便條給我們,小朋友收到很興奮︰「嘩,老師寫的!」,其實那也不是很長的信,只有幾句問候,但她見到老師的親筆字跡,「這是那個老師寫的!」「那是那個老師寫的!」小朋友收到很開心,也知道有同學回信寫給老師。疫情期間,雖然在熒幕上可以看到老師,但始終沒有親身的接觸。這一紙片語,令小朋友感覺到老師仍然存在,是可觸可感的暖心舉動。

我覺得學習的新常態,是看我們把重點放在哪裏,如果不放棄只看重成績的取態,那一定會漠視了小朋友的真正興趣。這是否新一代仍應該採用的學習方法?我不擔心小朋友學不到知識,反而擔心小朋友沒有其他技能,例如跟他人協作,如何組織想法再表達自己,我認為這些才更重要。到底我們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我認為學習不應只規範在知識上,香港的教育常常被「考試一定要考,成績很重要」框住。如果要想教育的新方向,我們是否仍然只講成績?
家長有話︰教育為何事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