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RKS專訊】新科技不斷改善人類的效率與生活,而當科技遇上一群時裝設計和紡織領域的後起之秀時,則大大協助他們節省繁複的人手刺繡時間,從而花更多心思於布料選材和成品整體設計上,發揮創意小宇宙。
致力於推動刺繡機器智能化的商家Brother,今年首度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合辦「可持續紡織品設計比賽2024」。兩者共同希望,讓學生透過最新型號的PR680W商用自動刺繡機,寓比賽於學習,從中激發年輕人的STEAM思維之外,亦幫助他們儘早了解業界的工作標準和生態,致力培育他們成為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專才,讓我們一起聽聽院校導師和比賽得獎學生的娓娓道來。
攜手為學生尋覓更多機會
HKDI一直是本地設計人才的搖籃,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講師陳明彝(Roxana)透露,除了平日向學生傳授設計學原理和紡織品設計等知識,為協助他們找尋更多機會,還會與業界企業交流:「當時,我在以牛仔時裝和本地文化為主題的牛仔節,見識過Brother PR680W商用自動刺繡機的高科技性能,心想我的一年級學生在學習過手繡技巧後,也要嘗試操作刺繡機器,能否讓他們接觸業界的最新科技產品,為未來投身社會打好基礎?遂與Brother商討把該刺繡機引進院校。」
Roxana續說:「後來與Brother繼續交流,更了解到對方有與學界進一步合作的想法,加上他們與HKDI一樣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於是靈機一觸,提議雙方合辦『可持續紡織品設計比賽2024』,讓學生好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自動刺繡機操作技巧,並融合課堂上學到的環保印染方法,例如天然染布、數碼印刷等技術,互相配合發揮創意,製作出貼近比賽主題的作品,與同學們一較高下。此外,在近年STEAM學習概念大行其道下,此等比賽更無疑能激發年輕人的STEAM應用技能,與時並進。」


可持續發展主題 促進學生人文關懷
結果,HKDI學生對比賽反應熱烈,校方最終交由Brother香港團隊,憑原創性、刺繡技巧應用、可持續概念、視覺呈現效果和整體設計概念這五大標準,選出多份獲獎作品,當中三甲更獲贈該商家的產品作鼓勵。對此,Roxana感謝道:「據了解,Brother日本總公司也知悉是次辦賽安排,而他們的香港同事則作全體投票,認真審閱每一份紡織品設計,對年輕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芸芸多份參賽紡織品設計中,就讀HKDI時裝設計高級文憑的麥天朗(Alan)憑北極熊為主題的《Loss》,脫穎而出成其中一位得獎者。自小熱愛繪圖設計、過往曾修讀珠寶設計課程並在相關比賽獲獎的他,對是次的《Loss》也是充滿想法:「當我知道比賽主題是『可持續發展』時,腦海第一時間便充斥北極熊無家可歸的畫面,於是憑這直覺繼續創作下去,透過Brother PR680W商用自動刺繡機的協助,繡出作品的主體-兩隻坐在冰山頂上的北極熊,神情哀傷,承受人類過度燃燒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持續上升和冰川融化加劇的惡果。」




善用自動刺繡 大膽結合多種物料
能把北極熊刺繡得栩栩如生,Alan認為自動刺繡機功不可沒:「此刺繡機的最大優點,是能夠透過刺繡軟件直接『看懂』我的手繪圖,並透過具備單頭六針的自由臂,立即執行刺繡指令。其速度為每分鐘1,000針,僅花約一小時便能完成北極熊圖案,而且圖案主要範圍均能做出高難度的順紋刺繡效果,同時於部分位置自動改變刺繡方向和密度,有助凸顯北極熊的視覺效果之餘,還為我省掉一週的手繡時間,有更多空間去構思不同布料的運用技巧。」他補充指,由於刺繡機備有多款專業應用框架模式,起初帶來選擇上的挑戰,卻是令自己不斷改良設計,尋覓進步的原動力。
除了主體的北極熊,Alan喜言透過不同布料的技巧運用,更令其作品的整體設計氛圍更上層樓:「例如我使用藍染布料作背景,盼讓人感受到冰川融化的真實感;又例如我收集舊毛衣布料,配上水晶珠串,來營造冰山的立體感,以及光線反射的視覺效果,與主體的北極熊互相輝映。」對此,Roxana也讚揚Alan的作品成功結合自動刺繡機的和人手加工的雙重智慧,在整體設計和可持續概念等比賽標準上,予人深刻印象。
賽後支援培訓期 培育業界專才
比賽過後,並不代表Brother和HKDI的跨界別合作就此完結。Roxana透露,雙方現時繼續是教育夥伴:「早前Brother派員訪校作生涯規劃講座,讓同學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擁有多元出路,繼續勇往直前。此外,感謝Brother香港聯同台灣團隊,在比賽後特意為學生提供刺繡軟件的兩天培訓課程,讓他們更了解自動刺繡機的運作之外,未來更有機會到Brother實習,賺取寶貴的實戰機會。」Alan也感謝道:「後續的培訓課程,令我了解到一個刺繡圖案,其實可以有更多走線和暗花效果選擇,真的令我眼界大開,希望我在二年級的作品能夠精益求精,未來目標希望能夠跟隨活躍於本地時裝界的設計師親身學習。」
總結今次比賽成果,Roxana相信Brother和HKDI均對此感到滿意,最大原因是促進年輕人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識,以及打開他們對在時裝設計和紡織領域上,應用不同創新技術的認知。展望未來,她期待雙方可以有更多不同層面的合作,為本地業界培育更多創意專才出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