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在剛結束的杭州亞運及亞殘運,港隊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其中施純森、何煒霖,以及王婷莛與吳玫薈組合,分別贏得男子橋牌團體冠軍,以及女子雙人乒乓球金牌,為港爭光。四名健兒中三人昔日曾就讀香港路德會轄下學校,另一人則是會方轄下學校的教師。他們獲獎不但讓會方上下感到驕傲,同時肯定了辦學團體在教育方面的工作。

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香港路德會會長戎子由博士稱,該會提倡全人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四種終身受用的能力。

香港路德會多年在香港進行教育事工,設立學校作育英才,提供基督教全人教育。香港路德會會長戎子由博士提到男子橋牌團體冠軍成員之一的施純森校友畢業於北角協同中學,另一成員何煒霖為路德會啟聾學校老師,而亞殘運女子雙人乒乓球金牌,則由畢業於路德會救主學校的王婷莛校友和吳玫薈校友取得。他表示,四位健兒體現路德會教育的方針,「我們一直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期望學生在探求知識之餘,培養四種能力,分別是『自我驅動性學習』、『目標規劃』、『團隊協作』和『終身學習』等能力,最終目標是成為全面發展並兼具國際視野的學生。」

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由王婷莛(右)與吳玫薈(左)組成的女子乒乓球雙打組合在亞殘運大放異彩(圖片由中國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提供)

建構四大能力 受用終身

教育的重點不在於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鼓勵其發揮出獨特的優勢和才能。戎會長認為,路德會教育提倡的自驅性學習能力,可以在施純森校友身上看到。他在中學階段時,經由老師鼓勵初次接觸橋牌,一試著迷,其後不斷探究相關知識,甚至把學校圖書館每一本關於橋牌的書籍都讀了一遍。可見,養成學習興趣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戎會長指路德會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確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從而自我規劃生涯發展。至於團隊協作能力,更是戎會長經常提到的教育重點,「教育不單要培養學生的學術水準達到高階,也要培養軟實力,如溝通與表達能力、人際合作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運動和學習都不是單一的個人活動,更考驗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意識。他認為團隊要保持緊密溝通,遇上難題要集思廣益,共同定出策略,才可解決問題,這也是路德會希望培育學生的其中一種能力。

現時社會提倡終生學習,持續進修不止步。路德會教育亦致力培養學生不停鍛煉的終生學習能力,「我們要令學生將學習視如呼吸般,是日常恆常自然的事,讓他們有動力自己去學習和鍛煉。」他指轄下學校致力幫助每名學生找到自己的天賦,發揮獨特的優勢和才能,同時定立目標和理想,並為之不斷奮鬥。

路德會轄下學校不只注重學生的學業,亦鼓勵學生發展體育運動方面的興趣與潛能。「我們不會催谷學生參與比賽或從中得獎,但會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參與不同的活動和比賽,希望他們從比賽和活動中不斷進步。」戎會長特別提到去年有學生因在港區機械人比賽勝出,路德會亦特別資助該隊學生前往美國參與大賽,一展身手之餘,擴闊視野。

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施純森(右)及何煒霖(左)成為港隊在杭州亞運獲得男子橋牌團體冠軍的功臣,戎子由會長為此感到欣慰。

大灣區辦學 發揚「港式」教育優勢

戎會長表示,路德會在港累積豐富的辦學經驗,多年來提倡及奉行的全人教育理念值得推動至其他地方,例如近年發展迅速的大灣區。路德會年前已透過協同教育機構在內地辦學,今年更於深圳南山區設立港人子弟學校,正式將「港式」教育帶進大灣區。「我們看到香港教育的優勢和長處,希望將這種『港式』教育帶給區內不同的城市,讓更多人可以接受我們的教育。」

他續稱,本港出生率持續下降,適齡學童人口不足,本地正面對收生困難和教師人數過剩的問題,造成資源錯配。在大灣區設立港人子弟學校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予本地教師,並設立大灣區協同教育辦事處,幫助學生兩地就讀,該會在港眾多學校將優先取錄灣區港生,將資源更好地調配到整個大灣區使用;這也正好吻合大灣區所倡議互動合作,優勢互補,不斷尋求進步的精神。「我們已成立大灣區協同教育辦事處,促進無縫接軌,學生在內地受教育,回港時也可繼續得到在港的協同系統全力支援。」

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於深圳南山區設立的港人子弟學校秉承路德會辦學理念,並擁有優良的校園設施。

香港路德會 師友亞運奪金 全人教育成就獲肯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