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School專訊】自去年起,西九文化區多了一座設計擷取了中國古代藝術文物造形精粹的建築物。這座造型獨特的建築,肩負傳承中華文化之重任,而它的掌舵人,正是資深博物館專家、歷史學家及藝術行政人員──吳志華博士。吳博士先後服務過康文署轄下多所博物館,最終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座文化殿堂。身處的舞台愈來愈宏大,那顆傳揚歷史與文化的心,始終如一。
吳博士的經歷,是很典型的「獅子山下」故事。他生於大角咀的基層家庭,但資源貧乏沒有限制他的發展,透過學習與奮鬥,他走上歷史研究及推廣的道路,現時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昔日的日子,有助他更深刻思考博物館的定位,就如何連結珍稀文物與普羅大眾這一課題,作出更有力的回答。

修身立志 追求理想
所謂三歲定八十,回首童年,吳博士自言與歷史結緣甚早:「興趣是培養而來的,我小時沒有電話,有空便會看歷史劇與歷史書。」他覺得強記年份與人名並不能體現歷史的魅力,這門學科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思考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幻想自己倘若回到過去,會否與歷史人物作出同樣的選擇?又能否改變事情的走向?「就像電影《回到未來》那樣。」他笑說。
喜愛歷史的種子早早埋下,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形成理想與使命感,則是吳博士入讀大學之後的事情。當時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歷史系本科生,新亞書院的創辦人錢穆非常強調知識分子的責任以及德性之重要,對學生影響很深。新亞同儕之間即使是吃糖水,話題也離不開「人生及家國大事」。這種氛圍深深影響吳博士,使他相信做人要有理想,做事不可得過且過。
吳博士的大學生涯還有一件值得書寫的事:1982年,在中大就讀一年級的他首次參觀故宮博物院。「那時我瞬間愛上了紫禁城的文化」,他這樣形容與故宮的初次「碰面」,又提到自己當時許願,希望有一日能徹底投入故宮的文化世界之中。沒想到40多年後的今天,他能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的身份,完成年輕時的心願,命運的安排,實在是不可思議。
大學畢業以後,吳博士當了一年中學教師,雖然蠻享受教職工作,但衡量過自己還是更熱愛學術研究,於是轉投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博物館工作。湊巧那時正值本港博物館的擴張時期,吳博士的晉升和調遷速度很快,先後服務過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警隊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他在不同的崗位迎來各種挑戰與嘗試,例如在警隊博物館開創口述歷史研究、由零開始籌建海防博物館等等。至2018年,吳博士知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遲遲未找到合適的館長人選,在太太及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等親朋好友的鼓勵下,他決定參加招聘,結果中選,由此展開人生的新一頁。

背靠內地 放眼世界
雖然擁有豐富的博物館工作經驗,但吳博士絲毫不敢輕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辦及營運工作。畢竟新的博物館肩負「故宮」之名,它就應當是世界級的。
審視一眾工作,吳博士認為最難的一項是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尋找定位。他再三考量,結果定出「非常中國、非常現代、非常香港、非常國際」這個答案。在四個「非常」當中,以「非常中國」最易理解──多得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得以借展故宮博物院的大量藏品。
古舊的珍品,不一定要以陳舊的方式展出,吳博士說:「我們的理念,是傳統文化要有一個現代的演繹。」由知名本地建築師嚴迅奇設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築主體,本身就是揉合傳統美學與現代藝術的結晶品。我們不難在博物館找到一些類似紫禁城的元素,例如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參照紫禁城中軸線水平遞進的空間佈局、中庭天花鋪設琉璃瓦等等。但另一方面又如吳博士所言:「參考不是複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屬於自己的現代元素。像它的正門雖然參照紫禁城,每一扇門設有縱橫九行,共八十一顆門釘,但它所採用的門釘為透光強化玻璃釘,可以塑造充滿現代感的燈光效果。入夜後,館內燈光穿透玻璃,與維多利亞港的夜燈互相呼應。

除了「現代」,「香港」也是吳博士強調的另外一個關鍵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本地市民接觸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它的設計亦應着力於連結內地與香港。吳博士特別提到由香港設計師黃炳培(又一山人)擔任展覽藝術總監的展廳5「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該展展出百餘件故宮博物院的工藝瑰寶,探討中國傳統工藝如何影響當代的設計理念和文化生活。展覽有一件「乾隆款彩色玻璃螺旋紋撇口瓶」為紅白藍三色,與現代人生活用品的紅白藍圖案產生巧合的交接點,這一歷史的偶然,引起本地市民強烈的興趣。博物館正是希望透過這樣呼應、連繫的展示手法,引導更多港人探索中華文化。
背靠內地,立足香港,面朝的則是國際。作為一間世界級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是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在研究方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會與世界頂尖的學術機構,展開與文物修復相關的交流活動。在展覽方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不曾將自己的可能性限局於中國文物,像早前所舉辦的「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特別展覽,就從歐洲列支敦士登王室借來大量珍貴文物,實現了一趟「中西宮廷收藏文物的對話」展覽。


尋根問祖 傳承不息
花費這麼多心血去打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吳博士無非希望為文化教育營造更好的環境。為甚麼如此看重文化教育呢?所謂文化,包括宗教、歷史、藝術等人文學科,很多人認為,它們不及數理與科學「實用」,但人在社會,難免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實用」的數理與科學,其實人文學科更能指引我們處理這方面的議題。
香港人鑽研文化,當然不能錯過中華文化。原因在於每個人自誕生之初,便身處在一個脈絡之中:港人生活在香港的脈絡之中,而香港又處於中華文明的脈絡之內。由香港到中華,再由中華至世界,順這個脈絡去認識文化,我們才能找到自己身處在世界的甚麼位置,繼而建立起身份認同,免於成為無根的浮萍。

弘揚文化 任重道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博物館團隊也投放了很多人手,積極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展開相關的教育工作。最恆常的活動就是接待學校的參觀團,吳博士與團隊定下的指標,是一年迎接70,000個由學校組織而來的學生。博物館又為這些學生舉辦書法、拓印、陶瓷製作等不同項目的工作坊,務求讓學生「看」得見中華文化之餘,也能親手「接觸」中華文化。
「廣度」固然重要,但博物館也沒有忽視學習的「深度」。博物館舉辦「香港故宮學生文化大使」計劃,招募了約100名本地大專院校學生及中學生,培訓他們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義工與導賞員,從中得到深入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博物館其他教育項目還包括連繫香港大學生與北京大學生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與香港教育局合作編寫中史科教材、利用表演藝術將中華文化帶到學校等等。這麼豐富的活動,所需資源自然不少,慶幸是愈來愈多團體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工作,反映社會對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視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