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全文相片提供: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OpenSchool專訊】疫情期間,為了小朋友的健康,家長們甚少帶小朋友外出。這天,浩賢正在任意地堆砌積木,耳邊卻響起了熟悉的聲音︰「What colour is this?」他漫不經心地回答︰「藍色。」媽媽嚴厲起來︰「In English!」,浩賢察覺聲線起了變化,認真地回答︰「Blue」。此刻,浩賢放下了玩具,他不想再玩了。原來,很多小朋友擁有玩具,卻難以有真正的遊戲。即使空餘時間多了,家長有意無意地總希望孩子多花時間學習。為何小朋友有了玩具卻仍叫悶?

自由遊戲本是孩子天性

先回帶到家長跟小孩開始在家「困獸鬥」前的幾個月,一直推動自由遊戲的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在不同場地舉辦活動,帶上了各式各樣的遊戲物資,小朋友總會玩得不亦樂乎。有一次,有位小朋友走過來,戰戰兢兢地問︰「姐姐,可以怎樣玩?」當下的遊戲工作者感到很心酸,自由遊戲本是小朋友與生俱來的天性,在過往卻不被重視,令小朋友漸漸失去這種本能。回想以前科技仍未發達的時候,跟鄰居「落街玩」,是不少家長最美的童年回憶。疫情期間,正好是一個契機讓家長思考,如何讓孩子得到有質素的遊玩時光,玩就是單純地玩,讓我們重新審視自由遊戲的價值。

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疫情期間,智樂兒童遊樂協會製作「遊戲萬變盒」讓小朋友在家進行自由遊戲,同樣的遊戲物資來到不同的小朋友手上,有了千變萬化的可能性。

有質素的「玩」不只是充塞小朋友的時間,或是讓他們「放電」,在自由遊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美麗又多變的畫面。那他們可以怎樣玩?這天小朋友在玩的是鹽,而在眼前放着的是一堆不相干的玩具,沒有指定的玩法。一個女生把兩隻塑膠恐龍並排,它們需要競賽鬥快爬到對面,期間她灑下一些鹽,下雨了,恐龍原來還要通過障礙的考驗;旁邊的男孩看到了,準備在終點前灑下另一場大雨。

在遊戲的過程中,看見了小朋友的不同想像,不同的協作和交流。在自由遊戲當中,孩子自行主導如何玩,沒有預設的規則和結構,可以走來走去,選擇跟誰玩、玩甚麼,沒有學習目標,變化萬千。「成人的角色是提供場地和素材,在旁觀察讓孩子身心安全。小朋友需要遊戲,不管是在疫情期間還是平常上幼稚園的日子;在家中還是在校園。」智樂培訓及專業服務發展經理黃佩儀(Ada)說。玩的方式有很多種,上述的玩法是messy play,看起來像是讓孩子胡亂玩一大輪,變成「污糟貓」,但當中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律,同時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遊玩中見證成長魔法

我們有時會帶着這樣的疑問︰小朋友以往在幼稚園中已經常在玩了,為何還要讓他們在家「自由玩」?事實上,在校園當中的「玩」大多也帶有訓練和學習目標,老師多會設定遊戲規則,或是想訓練他們的體能,讓小朋友學懂排隊、禮讓,或是訓練大小肌肉等等,和自由玩並不一樣。教育局於2017年《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中加入「自由玩」的課程部分,要求全日制和半日制學校須分別加入不少於50和30分鐘的自由玩時段,開始重視自由玩。

「讓小朋友遊樂,像是要滿足小朋友的需求,但微妙的地方是當中會看得見小朋友的成長。」Ada 過往在不同學校協助推動遊戲課,見證了遊戲在小朋友身上的「魔法」。自閉症小孩表達能力較弱,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們曾構思有何方法可以增加他們跳出來的動機,回應周圍的環境。

其中一節課中,有個小朋友不懂得玩,他機械化地跟着指令去做,沒甚麼動機。到了後來的課節,他開始感受到原來在這裏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漸漸開始和環境、物件,甚至他人有所交流。「神奇的地方是本來是那群自閉症小朋友自己各有各玩,老師讓其他班的小朋友進來後,他們開始跟自己班的小朋友玩,雖是排外,但至少他們願意跟自己班同學一起玩。」她樂見小朋友的轉變︰「當人在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可以發揮的地方比起做其他事情多,更印證到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和動機最強的事。」

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在幼稚園中,學生有不同的遊戲,當中有structured play,讓學生從中學習排隊、守規則,然而未必每個小朋友也享受這種遊戲。

老師打破管教框框

除了孩子,幼稚園老師在推動自由遊戲期間,同樣打破了過往「要管要教」的框框,能在旁邊觀察和欣賞孩子在遊戲中的獨特之處。在過往幼師的培訓並沒有自由遊戲的元素,有些老師起初也有很多顧慮,後來看到小朋友的其他面向,開始自發想推動。

老師還會反思自己的角色,到底應否和何時介入他們的遊戲。「例如玩攀爬架時,老師在旁應否讓學生跳下來?有些小朋友後來卻發展到變身『我是教練,你跳吧,我在旁邊看着你。』這些能力令老師感到很驚訝,老師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在平時課堂不是很優秀的小朋友,在自由遊戲方面很出眾。這印證了小朋友真的各有潛能。」

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自由遊戲當中,主導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師,老師在旁做風險評估和支援,適時介入。

讓孩子知道玩與學分界

遊戲對於小朋友來說有不少的益處,智樂在協助推動「遊戲在校園」期間,不少老師也有這樣的疑問︰「是否教小朋友『喪玩』?」例如messy play當中,智樂還會讓小朋友玩碎紙條,有老師擔心小朋友回到家會把功課撕破。「我們要信任小朋友,譬如我見過他們跟老師玩自由遊戲時,會把老師頭髮搞亂,回到班房又會很恭敬,他們知道對方甚麼時候是玩伴,甚麼時候是老師。」智樂傳訊副經理李寶蓮(Rebecca)說道。

重見孩子笑臉 讓自由遊戲成為日常
在自由遊戲的時段,學生知道老師是玩伴,自己可以主導遊戲;回到課堂教學,他們也會懂得尊重老師,認真學習。

要讓小朋友有清楚的遊樂與學習分界,設定指定時間做自由遊戲也十分重要。「我們也想老師知道遊戲不是一個獎勵,不是要做完功課才可以玩。指定時間玩,就是讓他們知道玩就是重點。」智樂遊戲主任郭春芳(Noel)說道。

「有趣的是當小朋友習慣了自由玩的時間,他們發現自己empowered(被賦權),便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計劃,我們想看到小朋友展現的能力就這樣展現了出來。」Ada分享道。

自由遊戲需要老師幫忙推動,也要家長的支持。智樂的「好玩爸媽」團隊跟家長分享自由遊戲的概念和實踐,在家長工作坊中,有爸媽反思到自己希望小朋友怎樣成長。「試過有一個遊戲,小朋友和家長分開在兩邊的樓梯走上去,家長看到小朋友很雀躍,在這時刻家長會重見初心,他們會反思為何在小朋友玩的時候,要問他那是甚麼顏色呢,還要in English,要孩子拼出來。」Ada說道。原來,小朋友在自由遊戲的時候,就是家長最想見到孩子的時刻。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