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學校亦將於新學年在課程中加入「初中人工 智能課程單元」與「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教授編程軟件、電腦語言、虛擬實境、機械人等不同單 元。當學生認識了基礎知識後,他們可如何學以致用,為不同社會議題製作針對性的人工智能方案?「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之「人工智能遊戲展暨成果分享日」於 8 月 19 日圓滿舉行,展出 8 隊共23 名高小學生為推廣香港仔歷史及文化製作的 AI 遊戲,並邀請公眾一同參與,認識香港仔同時給予學生寶 貴意見。

計劃由 MakerBay Foundation 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匯集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家長、學校、 社區組織和不同行業的專才參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及了解人工智能,並以活動方式學習、交流及運用所學解決社區問題。早於 7 月 22 及 23 日的「人工智能應用挑戰日」,參加者已透過導賞團,認識水上人的 習俗及文化,並與售賣漁業用具的店主交流,為遊戲製定了初步框架。其後在小組導師的帶領下,從遊戲角 色、玩法、故事性、技術等不同層面,利用 AI 的圖像、動作偵測,再配合編程軟件,製作了釣魚模擬器、尋寶挑戰等創意遊戲。
MakerBay Foundation 執行總監陳思朗指出:「從學習 AI 到香港仔的導賞參觀,我們希望同學可以將 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影響社會的能力。他們不僅訓練了新技能,嘗試應用科技令社會變得更好,同時亦提升自信心。另外,今次大部分同學以個人身分參加,透過一連活動認識新朋友,加強了團隊合作及溝通技巧, 是次十分寶貴的學習體驗。雖然文化保育是相對傳統的議題,但我們相信同學在這段時間製作的創新 AI 遊戲, 並在遊戲展供公眾試玩,已經為社區帶來了一點改變。」


「人工智能遊戲展暨成果分享日」亦邀請了合作機構香港仔坊會高級經理彭子雋及 LOST 共同創辦人胡滿園擔任評判,選出冠、亞、季軍。最後,冠軍由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及聖公會田灣始南小學組成的小組獲得。他們設計的「香港仔奪寶奇兵」融合圖像偵測,讓玩家以生動方式控制角色,回答有關香港仔歷史的問題,獲取寶藏同時躲避小偷。亞軍及季軍小組分別設計了「榮叔叔建廟記」及「撑撑鴨脷洲」,前 者玩家需收集修葺洪聖古廟所需的材料及工具,根據設計圖堆疊出最近似的洪聖古廟讓 AI 評分;後者利用動 作偵測模擬撑船動作,控制角色移動艇仔。


彭子雋讚揚同學製作的遊戲的趣味性並表示:「遊戲與歷史文化可以相輔相承,歷史文化讓遊戲變得更 有深度及教育意義,而遊戲的方式亦可讓不同年齡的玩家認識香港仔。」另一位設計多個密室逃脫遊戲的胡滿園則欣賞同學的認真製作,設計不同關卡令玩家更投入參與,有些遊戲的介面更是中英對照,反映同學考慮不同人士需要。
學習除了是接收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應用所學,將小小的點子化成雛型,再收集用家意見不斷改良。透過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及支援,學生除了可加深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更培養解難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迎接未 來的挑戰。
賽馬會社區創新智能共學計劃: https://makerbay.net/zh/jc-ai-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