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OpenSchool專訊】近年在家長群中,常有說起「資優教育」,有些家長渴望孩子是個資優兒童並從幼兒階段開始致力培訓孩子的十八般武藝,認為考入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便能成為資優生;有些家長則從孩子幼兒階段便發現其過人之處,然後發現其成長中的種種困難,從而領悟到資優之苦,並為選擇合適學校大為煩惱。究竟甚麼是「資優」,「資優教育」的意義又是甚麼?大家心目中的「資優教育」跟現今教育界的理念又一致嗎?今期就讓我們一同來認清資優教育的真義。

資優的定義

坊間有人誤以會「資優」就是指智商測試達130以上的人,其實這已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老舊標準,現今的「資優生」,已不限於高智商一群。根據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Dr. 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八項認知能力,其實每個人都擁有這八項智能,只是強弱有別,資優生就是在這些智能中,擁有一項或多項優異能力,但因為每項智能均可透過學習和訓練而有所提升,所以資優教育並不限於已擁有優異表現的人,而是透過普及推行,以啟發及彰顯各人的資優智能,這亦是現代資優教育的精要所在。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三層架構推行模式

為全面推動資優教育,香港教育局於2000年設定了「三層架構推行模式」,並為全港大部分中、小學校所採用。當中的三層架構即透過不同層面推行的措施。第一層校本全班式教學,是針對所有學生而設,於日常正規課程內加入高層次思維技巧、創造力和個人及社交能力等三大資優教育元素,並於正規課堂中按學生的特質實施分組教學、增潤及延伸專門性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第二層校本抽離式計劃,則為圖中2C及2D類學生於課堂以外進行一般增潤課程,如創造力、領袖才能等訓練,以及專科或特定範疇,如數學、美術等的延伸課。至於第三層校外支援,就是由教育局聯同各大專院校的有關人士成立專家小組,發展及推動專為培育特別資優學生而設的活動。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資優潛能展不展?

過往有不少人誤以為資優生只是智商高、學業成績卓越的學生,但在多元智能概念之下,智力評估只是辨別資優生的其中一種工具,而並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潛能。因為多元智能中的社交能力、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等均不包括於智力評估範圍內,所以老師與家長還需選擇不同的方式、準則來進行確認。

得到辨識和適切栽培的資優學生,潛能得以展露、發揮的機會自然大增,但亦有不少資優生成為「潛能未展」的一群。「潛能未展」即指部分資優生的實際能力與學業表現有很大差距,甚至是因為學業成績長期落後於平均水平而被錯估。因此老師與家長更加需要注意這類型的學生,並透過重新評估、家校溝通、改變對孩子的期望、為孩子找出受認同的榜樣、糾正缺點及調整強化行為的獎勵等步驟,為這些孩子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提拔。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資優生並不存在?

自教統局(教育局前身)於1990年提出發展校本資優教育課程後,經過多年的實驗與研究,香港的中小學在這廿多年間都各自以校本方式實踐資優教育,但官方的支援始終予人支離破碎之感,未能做到真正高效的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及提升學生資優潛能,對於複雜而多元的資優生教育與發展,並未有根本性的配套與政策。雖然香港幾家大學都分別為資優學生提供校外支援課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亦於2008年開始投入服務,為十至十八歲學童提供校外支援課程。然而,因著推薦制度、課程項目、地區、經濟種種因素,「資優教育」的概念於社會與家長層面並未真正普及與認知,形成潛質未展的資優生人數比例依然高企。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吳大琪教授表示學苑除了提供課程支援外,亦為學生提供情意教育,以補足資優學生在潛質以外的不足之處。

「資優」一詞的確能令家長帶來甚多想像,然而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就說明,現今教育並不存在「資優生」,這是因為他認為:「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提出了兒童本有很多不同的能力,如果大家都接受了這個說法,那就很難憑單一的測試來判斷何謂資優生。而近十多年不少學者總結多年的經驗,都認為資優教育就是要根據學童的潛質來決定提供哪些教育,重視哪方面多一點,所以現在是有資優教育而沒有資優兒童。」這樣說來,資優教育便回歸到數千年來的儒家教育理想:「因材施教」。

孔子當年學生三千餘,因材施教尚且未能確定是否真能實踐,根據教育局2017/18學年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顯示,現今香港中小幼學生人口達八十八萬餘人,要說因材施教難度更高,而且資源又該如何分配?吳教授指出:「全世界的資優教育也面對著資源分配的問題,未能為所有學生提供獨特的資優教育,香港亦一樣,所以只能為一部分學生提供個人化的照顧。」因為資優教育的多元智能十分廣泛,加上資源與供求問題,所以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提供的課程並未能涵蓋所有多元智能領域,只能就主流的資優潛質需要設立相關課程,但隨著社會不同發展需要,他們也逐步開辦不同科目,以滿足新世代的科技型資優生發展。

與此同時,近年他們亦開辦了更接近因材施教理念的香港資優師徒計劃,讓資深學生報名參與,學苑會為學生配對合適的導師,提供緊密的輔導和跟進,以期為特別資優的學生在提供專業知識之外,亦能照顧其於成長及發展不同方面的需要。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普及教育對資優生的壓抑

基於教育局的政策規定,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只能為十至十八歲的學童提供資優教育,因此令十歲以下的資優生,更難得到學校以外的支援,使學校或家長在栽培潛能早現的孩子時,負擔更大。就此吳教授亦表示希望未來能爭取到為十歲以下學童提供支援:「現時不少十歲以下的學童都明顯地展露出多元智能潛質和學習問題,而專家們亦普遍認同這些問題在十歲前處理會有更佳效果,所以我們一直都在爭取能為更年幼的學童提供資優教育,同時讓老師們全面接受資優教育培訓。」不過決策權始終在當局手上,學苑仝人亦只能盡力改善現有服務。

綜觀資優教育於香港推行廿多年,仍然沒有受到社會廣泛的認識與支持,吳教授認為是源於普及教育的太過成功。他說:「香港的教育依然以普及教育為主流,在過去數十年間成功為香港學生提供同一模式的教育,每個人都學習同樣的內容,但這就是壓制了資優生的發展,因為即使他們並不想跟這一套學習模式,也只能跟隨。」由此可見,現時在大眾心目中,資優教育仍處於輔助角色,這想法未免令人唏噓,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香港人的教育觀念仍停留在數十年前的標準。唯望教育局提倡的「資優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資優化」能逐步由口號變成全面實踐,並進一步推廣到家長教育方面,使家長在栽培孩子的策略上有更好的掌握,避免過早催谷,弄巧反拙,以致資優不展的出現。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除了正規課程,學苑亦提供野向學習經驗,為學生建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資優孩子的難題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智商高低、多元智能潛質早於學前階段已可見端倪,若家長、老師能及早察覺,予以適當的引導,便能避免孩子在個性成形後難以改善的情況。所以除了前文提及辨識資優的工具,家長也可簡單從閱讀能力、繪畫空間感與記憶力幾方面留意學前兒童的情況,如孩子愛閱讀而且內容較同齡孩子深廣、能認知大量字詞、空間感優異、記憶力特強等等,均反映了他們可能就是個資優生。

被確定為具備資優潛質的孩子,除了需要針對性、高層次的學習外,其情意發展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因為資優生思想比較早熟,思考方式跟同齡孩子有所差異,以至容易產生磨擦或造成社交問題。而且,根據統計,純粹智商高、各方面表現平均優越的資優孩子,在人口比例上只佔約百分之一,更多的資優孩子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即所謂的雙重資優,因此適當的情意教育與社交能力支援,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

教育心理學家李文頤指出:「有雙重需要的資優生,可分為三類。一是高智力的學生,但在身體上出現如視力、聽覺或大腦麻痺等障礙;二是學生雖有高智力,但在學業成績不如理想,有明顯的學習困難;三是學生在某方面有很高的潛能,但同時擁有其他如讀寫障礙、言語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等學習障礙。」但無論是資優生或是雙重資優生,其實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與需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他們所需要的改善方式,但家長還是可按小朋友的行為特徵作初步判斷,以配合專業人事的幫助。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學苑會於每年九月接受提名推薦,學生於提名後需通過指定網上課程,才能正式成為學員,繼而報讀資優課程。老師及家長們切勿錯過一年一度的提名期。

資優生家長的煩惱

李文頤指出很多資優生善於掩飾個人的弱點,而家長也多只專注於孩子的優點之上,誤以為孩子各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但若家長能於兒童學前時期便發現他們常有以下特點,便要多加留意了。「如孩子說話內容常圍繞著特定主題,不願意擴闊話題,或逃避接觸某些事物的話,可能就是雙重資優生的徵兆。」

另一方面,若家長察覺孩子學習力強,但個性固執的話,不妨多做功課,投其所好進行溝通,因為他們的資優範疇往往是家長不熟悉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高人一等而不欲溝通,在這情況下便先讓孩子發揮才華,家長只需認同,便有助建立信任與友善的關係,之後才能進一步好好溝通。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身兼教育心理學家與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李文頤,認為藝術媒介有助孩子發揮創意與表達情感。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如若要資優孩子最終能將優點在社會上發揮積極的作用,必先讓他們學懂利用自身的長處,並加以提升,而在弱點方面更不能逃避了事。因為他們的弱項一般都在社交技巧方面,這一點對融入群體、社會生活是無可避免的一環,所以更需及早改善。「我們應該對孩子的弱項進行技術性的提升,如控制情緒、社交技巧、鑑貌辨色等。如專注力不足的話,個人一般較混亂,時間管理也相對差,便需教授一些執行能力的技巧。」

已入讀小學、中學的資優生,在學校遇上問題,能透過老師、駐校社會或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得到協助,但若是學前兒童,在資優教育資源配套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家長則需自行尋求私人機構的專業幫助。就李文頤所見,家長求助的原因主要源於未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問題,如學前兒童常有社交問題,小學生易衝動或專注力不足,中學生則主要反映在行為問題上;這些對家長來說都是不同程度的困擾。

對於面對資優煩惱的家長,她建議:「家長應先瞭解小朋友行為背後的成因,並找出其所需要的。我們會為家長提供適當的支援,如安排一些同路人交流,互相鼓勵支持。繼而就是教授一些管教這類小朋友的技巧,該用怎樣的心情、語氣跟孩子溝通,以甚麼方法鼓勵孩子,都是家長需要認識的。」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表達藝術釋放情緒

緩解了家長的煩惱,那資優孩子的困難又如何處理?身兼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李文頤就認為,表達藝術會是其中一項有效的方法。「表達藝術治療的目的是透過藝術媒介,包括視覺、音樂、舞蹈、戲劇或創意寫作,讓小朋友在沒有批判和自由的空間中,發揮他們的創意及表達情感,因此最適合情緒上有問題的資優生。」但她表示,即使是行為上較衝動、動作較多的學生也一樣適合進行這項治療,因為學生可透過藝術動作的調整,以幫助控制身體,只是大部分學生均在情緒表達上產生較大的效果。

李文頤指出,「表達藝術著重的是創意,而不是分析,因為創作都來自學生本身,我們只是輔助者,從旁輔助及觀察。」又因為不同藝術媒介各有特質,所以治療師會針對學生的需要而提供不同的輔助。「畫畫對言語表達力較弱的學生有較強效果,如自閉症學生往往便能透過畫畫表達情緒。而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可能在社交上有很多不滿之處,則可透過戲劇方式,讓他們與別人合作,從互動模式的藝術治療,改善其社交技巧。」

雖說表達藝術有助資優生舒解情緒與行為問題,但原來表達藝術治療並不只限於雙重資優生參加,即使是一般學生也能從中得益,讓學生多瞭解自己及學習處理情緒、社交等問題。不過李文頤指出並非所有參與者都適合所有的藝術媒介,所以必須為他們找出合適的媒介方能提升效果。如她曾經有一位對數理特別敏感,喜歡編寫程式的自閉症學生,就透過音樂鑑賞找到出口,「因為他在表達情感及社交方面較弱,我們讓他透過研究歌詞的情感,認識如何表達、用詞比喻,以掌握情緒控制,繼而透過劇戲表達出來。」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學員均需參加情意教育課程,從而認識自己,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與人生態度。

透過表達藝術治療,讓學生情緒得到適當抒發後,更有助改善社交問題與性格弱點,從而將能量轉化到積極的方面,如這位自閉症學生就曾不懂分辨當駭客的嚴重性,擅自入侵了學校的網絡系統,幸而得到老師的理解與幫助,為他提供不同相關的比賽、活動機會,讓他的能力可透過正確途徑展現,帶來了成功感,並使其他同學認識其過人之處,大大改善了社交問題,其性格也從固執轉向放鬆,透過表達藝術令思考方式漸變得富彈性,慢慢融入群體之內,後來更成為活躍於社群的一位資優生。

李文頤指出,這個案的成果是需經過長時間、不同方面的人事與機會配合才能達成的,可見栽培資優孩子並非易事,教育雙重資優孩子更是難上加難,但只要及時處理,提供適合的引導,孩子終能將資優之處化成有利於社群的強項。因此,李文頤提醒家長們,別要為一時方便而以事事遷就孩子的方式來避免引發情緒問題,而應積極面對,教導孩子面對挫折和衝擊。

總而言之,無論資優與否,在這世代教育孩子實非易事,只要家長別要自亂陣腳,先認清孩子的需要,調節個人的期望,尊重孩子是個獨立個體,性格、能力、想法未必跟家長想像、要求的完全一樣,只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擁有穩固的溝通基礎,方能助孩子走向快樂的成長路。
認清資優教育的意義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