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關顧同行

精神健康 關顧同行

【OpenSchool專訊】壓力可以是動力,亦可以是阻力,是一把雙刃劍,會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要將孩子的壓力變成動力而非阻力,必須透過學校、家長及學生三方面的關顧和同行,這一次我們請來了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及教育心理學家薛朗天,為我們講解有關精神健康的種種事情。

香港大學獲賽馬會資助,在2002年成立了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中心一直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嚴謹及具科學實證支持的策略去提升兒童及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讓他們學習有效的技巧應付日常生活中的挑戰。葉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目的,是希望成為一個教育及倡議平台,為社會出一分力,致力將「關注精神健康」推廣至社會各階層。

認識精神健康

甚麼是「精神健康」?中心的教育心理學家薛朗天表示,一般人會將「精神健康」理解為「沒有任何精神疾病」,出現這個情況可能是人們流於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以為沒有精神問題就等於精神健康」,但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對「精神健康」有更廣闊的定義,「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滿足他的日常生活需要,讓他覺得生活上有一個意義;同時亦具備處理生活壓力的能力,在面對工作、人際及日常生活上各個方面時,都能夠正常駕馭。」薛朗天解釋。

留意精神健康警號

而作為家長的讀者們,想必會關心孩子的精神健康情況,可能會立即提問:「那麼如何評估子女的精神健康狀態?」對於這個問題,薛朗天表示:「孩子遇事時未必懂得向父母傾訴,作為父母此時可以透過子女的日常作息、飲食習慣及社交活動等幾方面來觀察。」

倘若家長留意到孩子出現晚間失眠、食慾不振、與同學的聯絡減少等情況,就表示孩子的精神健康已經亮起警號,需要多加留意他們的變化,一旦影響到學業成績之時(成績有明顯大的落差),家長就應該聯絡學校老師,與駐校社工一起溝通了解,以得到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精神健康 關顧同行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

建立師生互信關係

而在學校層面,教師要找出有問題的學生也不容易,因為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尋求協助,對於這個情況,葉兆輝教授表示:「要透露自己的內心是很困難的,即使同學們經已出現問題,亦未必願意透露,要處理這個情況,必須從根本處着手。在學校層面,要讓學生與老師建立更大的互信關係,這種信任關係,還是要建立於相互的了解,老師與學生相互了解的事情愈多,學生對老師信任度便愈高,信任的關係就會慢慢形成。一旦出現問題時,便自然更願意透露內心的痛處,我們才更容易伸出援手。」

改善精神健康有法

倘若發現孩子精神健康有異,家長可先自行作出適當處理。薛朗天表示,如果是因為壓力導致的問題,可以先分辨孩子的壓力是屬「外在」還是「內在」,「外在的壓力多數是技巧性的,例如因為讀書學習而產生壓力,那麼可以考慮在坊間尋找不同類型的學習中心,嘗試學習新的讀書技巧,學習能力提高了,問題迎刃而解,壓力就會自然消失。」

至於內在的壓力問題,成因很多,薛朗天舉例說:「可能是孩子的自我要求較高,當成績不理想時,自我產生壓力;又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大而產生;或是朋輩之間的比較,自覺能力不及其他同學時,也是導致壓力的原因。但無論成因如何,最有效的改善方法還是要好好地調節個人心態,要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皆因每個人必然有自己最優秀的地方,用自己短處跟別人的長處作比較,自然會鑽牛角尖,要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並加以發揮,假以時日,定能走出壓力的死胡同。」

與各界同行 提升精神健康

最後,葉兆輝教授表示:「廣關注精神健康的工作沒有完成的一刻,只有不斷地做得更好,所以我們盼望中心能與學校、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大眾等各持份者同行,如果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面能彼此溝通,互相了解對方的期盼,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希望中心能成為一個支援平台,並能與各持份者共同建構更好的教育發展。」

自我關懷練習

1. 想像你有一個朋友,如果他遇上困難,例如他家中遇上經濟困難,又或是他病了,覺得休息就會浪費了溫習的時間,那麼你會跟他說甚麼?將對他說的話,以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就能有效減低對自己的批判與挑剔。

2. 透過安撫自己的身體,刺激副交感神經。你可以將手輕輕放在心口或撫摸臉龐,慢慢深呼吸,感受胸腔的起伏,安慰一下疲累的心,感受平靜、被愛和安全。

3. 寫一封信給自己,將自己的憂慮與抑鬱全部寫出來,文字中避免責怪任何人,並從接納與關懷的角度出發,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

提提你

坊間有很多「自我關懷」的練習,以提升個人的精神健康,而薛朗天提醒學生在進行這類「自我關懷」的練習之前,可先想一想用較實際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例如溫習進度不理想感到壓力,這個時刻就未必急於「自我關懷」,反而要先審視自己的溫習技巧是否恰當,不妨採用其他溫習技巧看看能否解決問題,當外在的問題順利解決後,倘若還是覺得情緒未能回復狀態,此時再配合「自我關懷」練習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精神健康 關顧同行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教育心理學家薛朗天

個案分享

薛朗天分享了一個實例:「曾經遇過一個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的學生,他認為改善家庭經濟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讀好書,只要成績好考上『神科』,就可以脫貧。他為達目標,每天花上大量時間溫習,完全放棄了其他個人興趣、運動,導致壓力問題嚴重而需要尋求支援。跟這位同學了解過後,發現了他將『讀不了書,就等同失敗』這個觀念內化了,要幫助他,就要化解他這種內化了的觀念,並與他反覆討論這個觀念是否永遠是對的呢?即使要讀好書,也未必需要耗盡時間,騰出多點休息時間或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反而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讓他知道內化了的觀念,未必就是絕對的真理,『神科』亦不是唯一的致富之道;同時令他明白只要有充分的休息,以及多一點「metime」,溫習往往會變得更順暢,在他的內在及外在的心態轉變後,繃緊的神經隨之鬆弛下來,最終走出了的困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