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的太空探索由孩子們的創意與技術主導,你會感到驚訝嗎? 2025年4月5日,香港仔工業學校成功舉辦了第四屆「香工盃航天科技機械人編程競賽」,以「火星殖民計劃」為主題,吸引來自32間中小學、超過150名學生組隊參與,創下歷屆參賽規模新高。活動更首次結合「數碼新苗培育啟航禮」,為培育新一代科技人才的課程揭開序幕。
「數碼新苗」計劃啟動 政學界攜手培育創科人才

開幕典禮上,校長與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黃何詠詩、立法會議員陳學鋒、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兼香工校友李志康博士及香港大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鄧進明博士等嘉賓共同主持啟動儀式。透過象徵性的「能量注入」裝置,宣布「數碼新苗培育計劃」正式啟航。該計劃將推出全港首個以中學生為對象的BIM(建築信息模型)課程,結合STEM教育與建築科技,旨在培養更多具備數碼技能的年輕人才。
香港仔工業學校沈明輝校長致辭時表示:「今年參賽學校數量創歷屆新高,反映出STEM教育已深植社區。我們特別培育『香工小導師』,讓中學生在接受專業指導後,再教授小學生完成機械人設計與編程任務。這種『大學—中學—小學』的三層傳承模式,不僅促進知識傳遞,更培養了學生的領導力與教學能力。」
比賽亮點:環保與創意並重
比賽現場除了緊張刺激的競技環節外,還特別設立了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環保物料3D打印復活蛋工作坊」。這個活動不僅為參賽者舒緩壓力,更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將廢棄膠樽循環再造為3D打印材料,製作成復活蛋。透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學習了廢物利用的重要性,也明白珍惜資源的意義。活動既提升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也讓他們感受到創意與實踐結合的樂趣。
中學生任導師 教學相長獲益多
本屆比賽延續了獨特的「中學生導師制」,香工中學生在接受專業訓練後,需指導小學生完成機械人編程任務。擔任導師的中三學生張同學分享道:「我們設計了『火星任務』情境教學,把迴圈指令比喻為太空船的巡航路線,幫助小學生理解複雜概念。這不僅讓我們更深入掌握知識,也讓我們學會如何因材施教。」
參賽的小學生也對此讚不絕口。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隊伍成員表示:「香工的哥哥們很有耐心,不僅教我們寫程式,還鼓勵我們嘗試不同解決方案。當我們的機械人成功避開『太空隕石』時,我們都興奮得跳起來!」
比賽考驗創意與技術 得獎隊伍展現卓越才能
經過激烈角逐,比賽最終由聖類斯中學(小學部)奪得冠軍,其機械人以高效率完成任務;九龍真光中學(小學部)及光明英來學校分別獲得亞軍和季軍。此外:最佳外型設計大獎: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以「太空艙造型」機械人贏得此殊榮,其設計兼具美觀與功能性。最佳團隊精神獎: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以出色的合作精神和互助表現脫穎而出。
推動STEM教育普及 培育未來創科人才
香港都會學校議會馮淑楷校長在閉幕致辭時強調:「今屆賽事不僅是一場競技,更展現了跨界協作的成果。香工盃提供了一個實踐平台,讓學生將創意付諸實現;而導師們的專業指導則提升了比賽技術深度。」
未來,「數碼新苗培育計劃」將進一步擴展,包括BIM課程、企業合作及師友計劃等內容,以全面支援學生的創科教育發展。主辦單位期望透過這些努力,培養更多具備創新思維與技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