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小小歷史學者培訓計劃
掌握歷史知識 遊走大灣區 認識非遺文化

由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主辦,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協辦,並獲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資助的「小小歷史學者培訓計劃2023-2024」(下稱「計劃」)經已圓滿舉行。計劃吸引逾90間學校報名,最終有30間學校,共76名中二至中四學生成為計劃實體學員;額外25間學校參與校內實踐項目,合計參與學生人數達140名。學員不但積極參與工作坊、交流團等學習活動,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範疇之中選擇項目進行研習。主辦單位於5月25及26日舉行學生成果展覽,展出優秀的學生研習報告。來自何文田官立中學的學生團隊獲得「最佳隊伍獎」,成員直呼計劃好玩有趣,不只增進了歷史知識,也加強了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主禮嘉賓與得獎學生大合照
主禮嘉賓與得獎學生大合照

學生向公眾匯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果 學生向公眾匯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果

「歷史不只是在書本上,或者只是坐定定去學。」擔任大學課程顧問的項目召集人洪昭隆,也是一位中學教師,他認為學生在長達半年的計劃中不只是學習者的角色,也有能力把歷史文化的知識推廣開去,於是在培訓計劃中添加了導賞及策展單元,在閉幕禮及展覽中向觀眾展示學習成果。「學生透過講座、實地考察等了解過本地、嶺南文化,甚至是大灣區的歷史,建立了具體的地方歷史概念後,再轉化為導賞的路線,以及研習的成果。」

洪昭隆欣賞學生全程投入,並對他們的研究題材和成果感到十分驚喜。於5月25至26日的成果展覽中,學生把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和研究方法呈現在研習之中,他們選取的題目包括茶樓文化、獅頭紮作、香港錢幣、皮影戲、粵劇傳承等,把歷史融入當代生活的不同元素。他們亦在有限的展示空間和時間中,加入了多元化的呈現方式,如親自製作道具、影片、戲劇,甚至帶來實物。洪昭隆認為,學生的作品正正反映歷史的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室中,他們更有能力說好歷史故事。

洪昭隆喜見今屆計劃反應熱烈
洪昭隆喜見今屆計劃反應熱烈

透過活動認識歷史 嶄新學習體驗

計劃的主辦機構「教育倡行」總幹事周頴進形容,學界對第二屆計劃的踴躍支持和參與超出了預期,原因是計劃的內容和學習模式有別於學校的歷史科,不再只是着眼於學習歷朝的治亂因果,而是從文化和生活角度去探究歷史,透過生動活潑的模式學習歷史,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計劃透過一連串本地歷史工作坊、博物館學訓練及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等體驗,使參加者掌握各類歷史研習方法,例如口述歷史、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

另外,今次計劃加入了大灣區的歷史文化考察,以及學生策展的環節。學生積極投入,表現出色,作品水平甚高。周頴進表示,期望在日後的計劃中再加入創新科技和大數據,糅合於歷史文化教育之中,相信能培養學生的多元才能。

周頴進讚揚學生的表現
周頴進讚揚學生的表現

大會安排學生到博物館,接觸原始史料。 大會安排學生到博物館,接觸原始史料。

學生參與工作坊,嘗試景泰藍掐絲工藝。
學生參與工作坊,嘗試景泰藍掐絲工藝。

研究皮影戲 領略文化傳承的重要

在學生策展項目中,勇奪「最佳隊伍獎」的何文田官立中學學生,以皮影戲為主題,結合了歷史文化探究知識和創作的元素,成功吸引了評審的眼球。4名成員,包括中四級的林靖山、中三級的何榮樂、吳梓淏和梁永楷均異口同聲指,計劃讓他們得着甚豐。梁永楷直言自己對歷史科的興趣大增,激發了他修讀歷史的決心;林靖山透過計劃了解到皮影戲的製作過程複雜且傳承艱辛;何榮樂和吳梓淏則分享在參與過程中雖然跟其他成員意見分歧,但同時鍛煉了他們的溝通協作能力。4名成員對得到大獎感到喜出望外,感謝校內兩位指導老師一直的支持和鼓勵,提供物資和協助修改劇本,以致成功獲獎,期望未來有機會繼續了解不同方面的歷史。

他們選擇皮影戲為研習主題的原因是認為這項技藝十分有趣,更找到在港從事皮影戲50多年的老師傅為他們解說。他們隨即在學校嘗試創作自己的故事和角色,在成果展當日示範表現,鬼馬生動的演出讓觀眾捧腹大笑。他們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感到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傳承下去有重重的難關和挑戰,希望日後有更多人認識皮影戲。

最佳隊伍獎得主何文田官立中學的成員及指導老師
最佳隊伍獎得主何文田官立中學的成員及指導老師

得獎名單
最佳隊伍獎:何文田官立中學
優秀隊伍獎: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林大輝中學
優異獎:聖安當女書院、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