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室內的「自由遊戲」:如何推行?有何好處?

玩,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給幼兒帶來愉快的體驗,也是他們嘗試理解世界及自我表達的媒介。教育局在2017年公佈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中,已明確指出遊戲,特別是「自由遊戲」,對幼兒學習及均衡發展非常重要。「自由遊戲」一詞,旋即在幼兒教育界興起。

「自由遊戲」的迷思

什麼是「自由遊戲」呢?幼兒在學校內的遊戲內容和時間,基本上是由老師主導和介入,如環境佈置、遊戲選擇和分組安排等。幼兒缺失了自由選擇權,遊戲也未必是他們喜歡的,因而幼兒難出現「遊戲感」。而「自由遊戲」最重要的精神,是以幼兒為本,遊戲的對象、同伴、方式和時間,由幼兒自行決定,成年人(無論家長還是老師)只扮演陪伴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在這情況下,較容易輔助幼兒進入他們的「遊戲感」狀態。

那麼,玩具等於遊戲嗎?其實,玩具只是遊戲一種媒介。「自由遊戲」的材料多來自生活中隨處可見、唾手可得的物件,例如自然物料(如樹葉、樹枝、石頭)、可循環材料(如廢紙、紙皮、布料、包裝袋)、低結構物料(如金屬罐、紙盒、塑料瓶、積木)等開放且可塑性高的物料,用以連結幼兒已有的經驗和想法。

「自由遊戲」到底有何益處?在「自由遊戲」中,幼兒依自身喜好和能力選擇物料、同伴和遊戲方式,主動探索身邊事物及表達感受,具備自主精神。「自由遊戲」可誘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提升其主動性、創造力和解難能力,在歡愉的心情下幼兒會勇於探索和表達,他們的大小肌肉、情意及群性等能力也能均衡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這些玩具材料是不是看似很熟悉?其實在家也隨手可得,只需稍加動腦筋,就能變出讓孩子沉醉其中的感官遊戲,孩子的感觀協調能力便能輕鬆地帶出。
這些玩具材料是不是看似很熟悉?其實在家也隨手可得,只需稍加動腦筋,就能變出讓孩子沉醉其中的感官遊戲,孩子的感觀協調能力便能輕鬆地帶出。

疫情下室內的「自由遊戲」:如何推行?有何好處?

疫情下的室內「自由遊戲」:東華學院幼兒遊戲室的研究

為了加深家長對幼兒早期發展的了解,掌握更多「自由遊戲」的竅門,在子女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適切的照顧和啟發,東華學院人文學院幼兒遊戲室於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分批邀請了20多位年齡介乎18至36個月的幼兒及其家長,參與一系列「自由遊戲」活動。為實踐真正的「自由遊戲」,研究團隊將抽象的遊戲理論融入室內環境,設計了類型多樣且漸變的遊戲活動(如感觀探索、角色扮演、美藝創作、體能活動、繪本閱讀等)予幼兒自由參與。遊戲室的不同角落佈置了切合相應主題的玩具物品,利用幼兒的感觀自由地選擇並轉換喜愛的活動、玩伴,以及決定遊戲時間。家長或於一旁觀察或一同遊戲,老師則全程不教學也不主導,只觀察和記錄幼兒的活動情況。

繪畫這件事,除了傳統的彩色筆,還能用意想不到的石頭、玻璃珠、氣球、汽車玩具或其他物料做塗畫工具。除了白紙,玻璃窗和鏡子也可以是作畫的背景選擇之一。只要你敢想,不妨大膽嘗試,跳出框架外的創作會更精彩呢!
繪畫這件事,除了傳統的彩色筆,還能用意想不到的石頭、玻璃珠、氣球、汽車玩具或其他物料做塗畫工具。除了白紙,玻璃窗和鏡子也可以是作畫的背景選擇之一。只要你敢想,不妨大膽嘗試,跳出框架外的創作會更精彩呢!

通過分析幼兒遊戲狀况,對比他們活動前後的變化,在以下初步研究發現中,不難找到「自由遊戲」的精髓。在「自由遊戲」時,幼兒有共同的特點,也有各自不同之處,詳見下表。

疫情下室內的「自由遊戲」:如何推行?有何好處?

由本遊戲室的研究可見,無論平時還是眼下疫情期間,「自由遊戲」都是一劑對家長和幼兒身心有益的靈丹妙藥。「自由遊戲」提供了幼兒與家人一起探索物品和玩耍的親子機會,令彼此在平和穩定的情緒中,保持專心致志的投入度。但家長首先要打破對遊戲和玩具的刻板認知,因應幼兒的興趣,利用身邊的物料和資源,創造合適的環境,促進幼兒不限時間或地點地自發進行「自由遊戲」,充分賦予幼兒自行選擇的權力。

「有心不怕難」只要家長擁有正確的遊戲觀,扮演適度的角色,善用身邊資源,便能幫助幼兒實現均衡發展的真遊戲。在遊戲中裝備好自主性、好奇心和耐挫力,幼兒才能積極面對將來未可預知的人生挑戰,活出健康、快樂和豐盛的人生。

文:東華學院人文學院鄭佩華教授及遊戲室團隊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