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取得最大的教學成效是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課題。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去年參加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成為夥伴學校,在計劃協助下於高小數學科有系統地規劃和實踐「混合式學習」。短短一個學期已初見成績,不但革新了學生的學習模式,提升教學成效,也令科組教師得到專業成長。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在教學上敢於創新,早在疫情前已引入「翻轉教室」,推展電子學習。副校長張雪芬因此成為香港翻轉教學協會的成員,通過協會接觸「混合式學習」概念,並着手研究如何實踐。她表示,學校在疫情期間發展一套「非同步與同步」教學策略,數學科透過電子學習(非同步)與實體課堂(同步)的互相配合,成功爭取更多學時,讓學生學得更多。在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的協助下,校方進一步發揮「非同步與同步」的優勢,重新規劃課堂設計,推行「混合式學習」。

課前課後環環緊扣
數學科科主任鄭燕妮指,學生上課前要做課前預習,通過網上學習掌握前備知識,擇錄筆記,再觀看教學影片,完成預習工作紙。到正式課堂,學生先一起核對答案,教師則從旁觀察他們對課題實際掌握的程度,找出學習難點所在,對症下藥;再藉由一連串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做中學」,釐清艱深的數學概念之餘,探究其他運算方法,培養高階思維。課後進行延伸學習,不但要發掘跟課題相關的日常生活例子,更要拍攝短片講解箇中的數學原理,在網上與其他同學分享。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借助課前預習,省卻在課堂教授基礎概念,從而騰空更多時間進行教學活動。師生有更多互動,既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助教師支援和照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此外,學生也可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外延伸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專業團隊支援全面
張副校長形容,怎樣構思和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是難題所在,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援。例如:安排專業團隊定期到校與教師共同備課,設計教案,並跟進執行時遇到的問題和學生的反應,引導教師作出適當的調整及優化。團隊成員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熟悉不同課題的教學難點,提供的建議非常到位。常識科科主任黃佩思稱讚,專業團隊觀察入微,甚至採用那種顏色的卡紙製作教材,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也考慮周到。團隊的專家更利用3D打印機,協助製作教具。

培訓課程激發創新點子
除了到校支援,計劃還備有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合辦的「混合式學習及創新證書課程」,讓夥伴學校的教師修讀。課程內容包含混合式學習進階理論與應用、科本實踐混合式學習的策略,以及個人專題研習。張副校長指,以往都從書本及學術文獻接觸「混合式學習」理論,而課程提供全面和有系統的培訓,讓她涉獵更多進階知識與應用實踐,激發教學上的創新。例如:怎樣規劃和設計有意義的課前預習,引導學生掌握前備知識的同時,跟課堂教學活動互相扣連。
鄭主任亦將從課程學會的知識、經驗與心得跟科組教師分享,帶領科組教師推展「混合式學習」。因應教育局公布的小學數學科課程修訂,將部分初中數學科課題抽調到高小階段教授,科組教師率先在小六實行「混合式學習」,幫助學生應付「圓面積」、「棒形圖」和「圓形圖」等較為艱深的課題。有鑑於成效理想,未來將推展至其他級別。此外,科組教師通過計劃舉辦的講座及工作坊,將實踐「混合式學習」累積的經驗,跟其他學校分享,推動教學專業交流。

============================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
電話:3943 3532
WhatsApp:6324 8054
電郵:info@jcblendedlearning.hk
網址:www.jcblendedlearning.hk
計劃現正招募夥伴學校,詳情可瀏覽:www.jcblendedlearning.hk/joi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