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界喇沙中學B座大樓由前校監黃武廷先生捐款資助翻新及興建新設施。黃先生為該校1972年畢業的舊生,畢業後成為會計師。後來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並成為首位擔任校監的舊生,歷年來在不同崗位奉獻母校。
黃先生於1967年入讀中一,當時他只愛在街頭流連,對學習興趣不大,幸得神父推薦,入讀新界喇沙中學。在校期間,黃先生遇上一位良師—— 創校之一的派亞修士。派亞修士來自愛爾蘭,與其他幾位修士在本港創辦新界喇沙中學,為莘莘學子提供教育機會,並引領他們認識天主,在主佑下學習、成長。他們為教育奉獻,在港服侍天主教學校終老。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深深影響着學生。
除了課堂上的循循善誘,派亞修士更於放學後舉辦羽毛球班,藉運動訓練學生紀律,培養學生永不放棄的精神。黃先生在良師的引導下,加入羽毛球訓練,不再流連街頭。除此之外,派亞修士亦十分鼓勵學生學習英文,黃先生因而對英文產生興趣,除了日常的交流外,派亞修士亦教黃先生閱讀英文報章,令他在學術方面不斷進步。
在派亞修士的身教下,黃先生更領悟到人生道理,學會「自省、自律、自覺」,不但銘記於心,更付諸實行。故此,黃先生畢業後,不但付出時間和心思貢獻母校,在得知學校的發展需要,更捐款予母校翻新設施,並以派亞修士之名為B座大樓命名,以紀念其恩德。創校修士在這片土地孕育出一眾學生,在成長後回饋母校,正是這種薪火相傳的力量,讓新界喇沙中學能為學生創造更多、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是次命名典禮亦有學生表演環節,分別表演英語朗誦及英語舞台劇。該校4位中三學生(3L李美家,3L廖賽琳,3S周呈智及3S徐楚誼)於本學年參與由教育局「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行政小組舉辦之《Time To Talk》英語演講比賽。學生就 Keala Settle 之歌曲 “This is Me” 帶出正面訊息,鼓勵聽眾活出精彩人生。透過是次演出,除了傳遞正向價值外,亦能藉此訓練學生的自信心、溝通技巧及演說能力。


英語舞台劇表演:《我的聖召》
由該校劇社製作及演出舞台劇。這是一個關於陳天民修士的故事,他領受天主的召叫,加入基督學校修士會,成為一位熱愛天主及熱誠為青年服務的修士。在這個故事中,他受到耶穌撒種的比喻所啟發及修士的鼓勵,最終接受天主的邀請,立志幫助年輕人,將種子落在好地上茁壯成長。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信仰與教育之間共存的關係,以及如何以愛和奉獻來改變世界。學生透過製作及演出舞台劇,能從中得到靈性培育,感受到愛與奉獻的力量。除此之外,舞台劇演出經驗有助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自信心。
新界喇沙中學教師團隊在過去五年多學習並實踐「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學與教策略」,提升教學效能。課室內,學生樂於學習、勇於參與,無論回應老師提問,或與同學討論,都展現積極、熱衷學習的一面。藉着是次典禮,該校邀請不少教育界專業人士及家長到校參與公開課,並於課後進行學術交流,分享教學心得,亦令家長更了解學校的教學模式。
新設施簡介
喇沙小聖堂(Saint La Salle Chapel)
該校的小聖堂是一個重要的宗教場所,提供小型宗教儀式和活動的空間,內部設有40個座位。白色的牆壁和柚木地板設計簡約,使得室內明亮而典雅。左右的牆壁展示着苦路十四處,讓人沉思耶穌為世人所承受的苦難和贖罪的犧牲。在台上,左右兩側供奉着聖若翰喇沙和聖母的雕像,中央的十字架上懸掛着耶穌的苦像,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體適能活動中心(Physical Fitness Room)
該校的體適能活動中心配備各種運動器材和設施,包括跑步機、單車機、啞鈴、訓練槓鈴和各種健身器材。學生可以在這裡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例如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鼓勵同學養成運動習慣,增強體能。該中心採用單邊大窗設計,提升空間感,讓同學課餘時間舒展身心,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地下禮堂(Ground Hall)
學校地下禮堂面積寬敞,可容納過百名學生進行大型活動。禮堂位於體適能中心旁,其餘三面設有活動玻璃門,透光度良好,可以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靈活調節使用空間。禮堂前方設有一個4米乘2米的大型液晶顯示屏,預計於2023-24學年安裝,以滿足學生對現代化場地設施的需求。
創客空間(MakerSpace)
學校為了配合創新科技的發展,致力於發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融合學科)教育,並為此特設了「創客空間」。該空間配備各種STEM相關的工具和設備,例如編程開發用的電路板、多種傳感器、智能家居設備、電腦、VR眼鏡、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等,供學生發揮創意。學生可以透過這些工具進行實際操作,深入地了解STEM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