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
實踐混合式學習 優化課堂師生樂在其中

在傳統單向面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忙於講課,實際能夠用於課堂討論及活動的時間相當有限,更非所有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課堂缺乏師生互動,難免令人感到沉悶乏味。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透過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在經驗豐富的教學顧問支援下,於中文科有系統地實踐混合式學習,成功爭取課時,優化並充實課堂。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更有成效,教師也樂見其成。

以張靜思副校長(中)和馬靄怡主任(左)為首的中文科組教師在教育顧問楊可琪副校長(右)支援下,成功實踐混合式學習。
以張靜思副校長(中)和馬靄怡主任(左)為首的中文科組教師在教育顧問楊可琪副校長(右)支援下,成功實踐混合式學習。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重視教學質素,早已將發展混合式學習列為學校重點關注項目,並計劃分階段於不同的學科推行。副校長張靜思指,汲取數學科和英文科自發試行的經驗,她和中文科組教師決定參與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期望在計劃的支援下做得更聚焦和更具策略性。傳統的中文科讀文課,較普遍的教學模式,是以課文為主軸,教授跟內容相關的字詞、句子、描寫和修辭手法,再去理解各段落的大意,以至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能循序漸進,助學生逐步建構語文知識,但缺點是費時。單是講課已佔據課堂大部分時間,能夠用於討論和活動的時間不多,教師亦難以從學生的反應和表現,評估他們實際學會多少,以及學習難點所在。所以,她期望通過實踐混合式學習,革新學與教模式,讓學生藉課前預習掌握原本應在課堂教授的知識,從而騰空課時,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堂討論或活動,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參與度。

課前課後互相緊扣 自主探究深化所學

張副校長和中文科主任馬靄怡特別選取小六級課文《第一次背奶奶》為試點,聯同多名中文科組教師在計劃教學顧問、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楊可琪副校長的支援下,設計一套專門針對心理描寫的教案。馬主任稱,學生要通過電子學習平台觀看教師預先準備的教學影片,學習5種描寫個人感受和心理狀態的手法,然後回答問題作為課前預習。教師因應學生的答案,分析他們對各種心理描寫手法的掌握程度,並找出共同的學習難點。正式上課時,教師先作針對性講解,助學生釐清概念,然後分組活動,找出課文中哪些句子用上心理描寫的手法,當中抒發了甚麼心情,如緊張、難受或不捨等。完成練習後,各組輪流運用電子平台向全班同學分享和匯報,互評討論。

張副校長補充,各組包含不同能力的學生,各有分工和任務,有的負責分析句子、有的負責匯報,所有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其中。課後,學生更要各自完成練習,從課文中找出記述奶奶心情的句子,說明當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及表達了什麼訊息,藉此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他們更可將練習上載到電子平台,供全班同學閱覽和參考。

學生對於這種學習模式反應正面,馬主任喜見學生為了參與課堂活動,認真備課,學習動機和主動性明顯提高。課堂討論氣氛熾熱,即使是平日較文靜的學生也主動發言,學生的發言和提問亦反映他們建立了高階思維。張副校長因此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主導學習,教師只是從旁觀察,充當促進者的角色,透過適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由於成效理想,中文科組教師決定將混合式學習推展到小五級,並選取課文《鷸蚌相爭》設計教案,讓學生在課堂上合力創作和改寫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當中更滲入了價值觀教育的元素。

破迷思釋疑慮 同行互勉共創新

張副校長坦言,雖然她和中文科組教師也有試行混合式學習的經驗,但在設計教案時仍然有不少疑問和憂慮。她以課前預習的教學影片為例,究竟要不要自行拍攝和製作,也曾經有一番掙扎,因為當中涉及許多準備功夫和時間。「教學顧問楊可琪副校長給予我們許多有用的建議,例如推介一些網上免費資源和影片代替自行製作,減輕科組教師的壓力和負擔,將更多時間投放於構思課堂活動之上。」

另外,在規劃教案時,張副校長曾再三考慮應否將行為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技巧都一併放進課前預習,讓學生學得更多。楊副校長卻建議她只聚焦其中一項,事後發現學生在掌握心理描寫的技巧後,懂得舉一反三,將概念套用於中文作文之上。這次經驗令張副校長意識到學生的自學能力,「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她續稱:「透過課堂討論,令學生對5種心理描寫手法的印象更深,成為與老師之間一種『共通語言』。老師日後在批改作文時,能更準確給予評語,學生亦容易理解。」

楊可琪副校長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在混合式學習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她不但於所任職的學校推展混合式學習,亦以計劃教學顧問身分為多間夥伴學校提供到校支援,因而非常了解前線教師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她形容:「許多教師存有迷思,以為教學影片或教材一定要自行開發或設計,學生提交的網上習作亦一定要親力親為逐篇批改,因而導致工作量大增。」她認為毋須過分擔心,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以自製教學影片和教材為例,網上有豐富的資源,只要善加運用,可省卻很多功夫;至於批改習作,可採用學生互評方式,既可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亦可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互動。」

楊副校長認為,在實踐混合式學習的路途上,各人的起步點不一樣,碰上的難題和解決方法亦各有不同,這些經驗值得借鏡和參考。她會跟夥伴學校的教師一同備課、議課,分享經驗和心得,期望在交流過程中觸發更多新點子,共同推動教學創新。

教師顧問到校支援,與科組教師共同備課和議題。
教師顧問到校支援,與科組教師共同備課和議題。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現正招募2024 / 25年度夥伴學校及同儕導師,歡迎有意改進教學法的教師參加,同行共進,帶動更多教學創新。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

電話:3943 3532
WhatsApp:6324 8054
電郵:info@jcblendedlearning.hk
網址:www.jcblendedlearning.hk
計劃現正招募夥伴學校,詳情可瀏覽:www.jcblendedlearning.hk/bliss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