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記培訓增思辨力 拒謠言散播成智者

有說:「謠言止於智者」,但社會卻每天充斥着虛假信息,教育界尤為擔心的是,年輕一代慣用社交媒體,經常無邊際地接觸到來自四面八方、真假難分的資訊,稍有不察,更容易誤墮分享假消息的陷阱,不自覺地協助傳播謠言。為此,有學校冀透過「校本校園記者計劃」培訓班,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成為一名抗拒謠言的智者。
 

目下,資訊科技發達,學生使用電腦、手機瀏覽網絡資訊,可有助搜索資料便利學習,亦可能輕易分享假消息造成不良影響,確難言利弊。粉嶺救恩書院校長邱潔瑩表示,學校因此一直重視媒體資訊素養教育,不時邀請嘉賓到校演講,向學生傳遞正確價值觀,不過活動大多只上一堂課,沒有後續,為深化效能,校方遂參加《明報》專業領航的「校本校園記者計劃」,給一整級學生編排較詳細的培訓內容。
 

由於屬於校本計劃,學校要求提供服務的《明報》,在安排課程內容,除了涉及媒體資訊素養,也結集語文等其他層面;校方計劃總結整個學習歷程並付印出版,成為一個有系統又完整的校本教材。粉嶺救恩書院校長邱潔瑩

 

校記培訓增思辨力 拒謠言散播成智者
粉嶺救恩書院校長邱潔瑩認為,同學讀過資訊素養課程後思辨力更佳。

校本計劃 自訂內容

邱校長指出,由於屬於校本計劃,學校要求提供服務的《明報》,在安排課程內容,除了涉及媒體資訊素養,也結集語文等其他層面,學生學習草擬採訪問題、蒐集資料方法,亦要學習如何透過文字表達,撰寫得有趣味性、真實性、資訊性;校長稱讚課堂涵蓋知識理論、實踐、參觀,頗為豐富,校方計劃總結整個學習歷程並付印出版,成為一個有系統又完整的校本教材。

粉嶺救恩書院中文科何冠諾老師透露,學生對課程表現出濃烈興趣,因導師課堂上提供合時的資訊予學生分析,緊貼潮流,令學生積極討論,他們會分別列出看法,主動發表意見,符合自主學習的要求;當導師展示照片,着學生核查真偽時,同學亦踴躍參與。

學生曾俊偉憶述課堂趣事,培訓班有趟探討一宗據稱發生於1994年的槍擊案,整個描述十分逼真,有槍戰畫面佐證,亦有「受害者親人」現身講述心情,同學都信以為真,因此當導師指出相關資訊是假的,同學皆目定口呆;回看影片才赫見,畫面開頭已寫明這是一條虛擬影片。中文科老師王珊白笑着補充,該影片剪輯了一些周星馳電影橋段,電影上映時同學尚未出世,所以沒看過也不足為奇。

校記培訓增思辨力 拒謠言散播成智者
粉嶺救恩書院學生列點討論訊息真假。

 

散播假象 遺禍深遠

曾俊偉另提及一個網絡欺凌的例子:課堂上觀看的一條短片,有人因為要求讓座被拒絕,遂扭曲成對方野蠻不讓座,結果被指摘者遭到網民公審,但眼見不一定為真,其後事情的來龍去脈得到澄清,事實全相才顯現,但受網絡欺凌的傷害已成。

王老師指出,現今社會不一定是專業記者才有發放訊息的機會,有人揚言,只要手機在手,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將目睹的事物拍下、傳播;究竟這樣做真的可以傳送真相?抑或是散播假象?正因如此,王老師認為培養學生辨別資訊真偽的能力十分重要,否則遺禍甚深。

學生蔡詠琪說,以前看到一些標題有趣的新聞,便會不假思索轉發予朋友,上完培訓班後,就學到要先「fact check」(查實)才可轉發。陳天愛同學亦表示,現時明白收到資訊後,不應輕率地進入連結。粉嶺救恩書院校長邱潔瑩希望,接受了媒體資訊素養教育課程的同學,看完網上來歷不明的資訊標題時,會「停一停、諗一諗」,思考標題是否以偏概全、嘩眾取寵,從而懂得辨清真假。

前線記者的實戰經驗,是校內教師無法提供的,十分難得;學校參與《明報》的「校本校園記者計劃」培訓班,也是同學的福氣。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

 

 

學懂篩選資訊 避免以訛傳訛

校記培訓增思辨力 拒謠言散播成智者
(左起)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學生譚美玲、教師鄧文翎。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亦有採用《明報》的「校本校園記者計劃」培訓班,該校中文科主任鄧文翎指出,學校期望同學得到專業新聞工作者指導,掌握切實的媒體資訊素養教育。

該校梁冠芬校長表示,透過《明報》的培訓課程,同學可以向真實的記者、編輯、資深傳媒人直接取經,學習認識何謂假新聞,學懂篩選有用的資訊,避免以訛傳訛,並從實踐中學習,全方位接受資訊素養教育。他說,前線記者的實戰經驗,是校內教師無法提供的,十分難得,笑言學校參與培訓計劃,也是同學的福氣。

疫情令學校應用更多網上教學,梁校長亦欣賞《明報》「校本校園記者計劃」在這個新常態下推陳出新,結合應用程式「GRWTH」,為老師及同學打破時間及地域上的規限,以資訊科技提升教學效率及質素。

 

實踐中學習 增強自信心

中五生譚美玲指出,培訓課堂中她學到一眼看出潛在的假新聞。她直言,一般以「網民指」、「網傳」之類為題的新聞,其實透露相關消息,有可能是未經證實的假新聞,因此須進一步查核,她說可在網上搜尋器加符號,針對並鎖定需要查實的資料。

透過實踐,譚美玲亦發覺,記者原來在採訪前,需要許多準備工夫,也需鍛煉發問技巧。她稱平時發問都只會問「是或否」類型的問題,但現在學會多問開放式問題,讓受訪者可多表達個人看法。

校記培訓增思辨力 拒謠言散播成智者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安排學生在教師校運會當小記者,應用訪問技巧。

鄧主任補充,校記培訓課程固然提升了學生的媒體資訊素養,但也有意外收穫,就是加強了學生的自身修養。她說,學生藉培訓班得到滿足感,增強自信心,遇到學校委派突發採訪工作,例如安排文物收藏家、作家、科幻小說家、旗袍師傅等人給學生訪問,他們亦願意接受挑戰,不再推搪,有更主動的表現。
 


若有垂詢,可透過以下方式聯絡我們的同事:

電郵:circulation@mingpao.com

Whatsapp : 9728 9813 / 9814 5394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