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死了嗎?讀《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

文學死了嗎?讀《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

身為在大學任教人文學科之人,最常遇到的問題,莫過於是,在當今世代,人文學科還有什麼價值?我知道對很多同學來說,中文科或中國文學科不過是又一門需要考試闖關的科目。是以當我翻開黃自鴻博士《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一書時,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文學的價值」那部分。

我想,香港中學語文教育之核心,往往是教授同學運用語文,但運用語文不過是打開語言的第一扇大門,這扇門後,還有極龐大的世界待我們發掘。在「文學的價值」這輯中,黃自鴻肯定文學與能力訓練有關,以致我們讀通唐詩時,得以了解李白〈月下獨酌〉孤獨、孤單與孤高;但同時,他也肯定文學與情感有關,以致當我們投身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能感受到人的肉身或會頹敗,但意志是不能被打敗的。

甚或,當我們聽流行曲時,也能體會到文學的價值。同在這輯,黃自鴻舉了梅艷芳的〈將冰山劈開〉作例子,說明慾望何以得以表達。同樣的解讀方法也可用於近期的流行曲,像林家謙的〈某種老朋友〉,不斷重複的要素組成「象徵代碼」,由「一葉舟」(朋友)到「一片葉」(個人)無奈飄落,走過一連串的「洪流」、「沉浮」、「枯榮輪流」、詞人林夕以此表明友誼變成「天涼就過秋」的無奈。

文學的價值之表述,不過是書的一部分。書本從形式開始,論及倫理、正義、善惡等話題,談論「傷春」如何形成「悲秋」,甚至寫及寫作與精神病及身體的關係。一整個文學宇宙就在眼前鋪展開來。整本書收結於米勒(J. Hillis Miller)的《文學死了嗎》(On Literature)。黃自鴻點出,無論世道如何改變,我們都需要虛擬的世界。這虛擬的世界可能是網絡,但更可能是文學的想像力。文學的敘事,為我們帶來極具吸引力的虛構故事。試想想,我們生活中多少次是透過虛構的敘事,來面對和跨越挫折,開啟未來?

撰文:譚以諾(任職嶺南大學、文學研究者)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