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優生到資優爸

從資優生到資優爸
【OpenSchool專訊】現今香港教育界,大力推動資優教育普及化,目的是肯定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並應該得到合適的栽培,而不是只有學業成績優異的一群才得到栽培。然而,在三十年前的香港,鮮有「資優教育」的說法,「學習障礙」的概念更是天方夜譚,所以以轉數快、口才佳聞名的森美,即使從小就有專注力不足的學習障礙特徵,也只能靠自己找尋解決方法;多年後,森美從雙重資優生變成一對子女的資優爸爸,自然對香港資優教育的發展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由他來分享看法與心得,定能為家長們帶來一些新啟發。

好勝心克服學習障礙

森美今天是個成功的唱片騎師、司儀與演員,但原來這些對背稿、背對白能力有相當要求的工種,對他來說是極其痛苦的差事。原因是他從小就有專注力失調的情況,促使他難以長時間集中於一事,更惶論反複背誦。然而這個病徵,直至他踏入社會,得了情緒病,才從醫生口中得到確認,並因此被醫生判斷他是一個「資優兒童」。

「因為得了抑鬱症,令我愈來愈難集中精神,有時拿起司儀用的提示卡,更會看不清卡上的文字。當第一次見醫生時,因為我一直都沒有望過他雙眼,他便告訴我,我是有專注力失調症。」其後醫生在瞭解過其成長背景,並知道他的會考成績不俗時,便判斷他是個天才,聽到醫生這麼說,森美當然也樂於接受,「可能當時我有抑鬱症,醫生想逗我開心才這樣說,不過既然是他說的,我就相信我真是個天才了!」說罷醫生的判斷,這位過氣資優兒童便開懷大笑。

然而回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不知「學習障礙」為何物的香港,有這樣的病徵實在是無法笑出來,因為這不會為他帶來學習支援,更只會招來壞學生的標籤。最終能克服過來,考入傳統名校,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傳理系畢業,除了因為森美口中常說的幸運外,更在於其與生俱來的好勝心和喜歡思考的特質,讓他總是千方百計找出助自己達成目標的方法。

「其實小學的成績總是在邊緣徘徊,直至中一入住寄宿學校,開始要上課抄筆記,才發現自己十分享受抄筆記的過程,並很想將筆記抄得完整和漂亮,所以即使上課中途失去專注力,還是會說服自己堅持抄下去。」森美如是說。另一方面,他又從最愛的地理科學習中,發現只要學習內容是有邏輯可循,便容易牢記在腦袋。就是這兩個自我發現,促使他掌握了學習方法。「加上我本身是個求知慾很強的人,對學科知識有一定興趣,所以當找到方法後,成績在初中時有過一些進步,其後也保持在一定水準。」

從資優生到資優爸 雙重資優生的願望

訪問過程中,森美常說自己十分幸運,因為他在舊學制的高級程度會考前,已得到大學的有條件取錄,只需考得全科及格便能升讀大學,然而在過程中,基於對自己的要求高,也為他帶來一些挫敗感。「我覺得高考那兩年十分漫長,因為考試的範圍實在太廣,需要背誦牢記的內容也很多,所以自中六的暑假開始至高考期間,每天都在溫習,但後來看見成績單上只得全部C級的成績,讓我立即哭了出來。」大概別人都認為他強說愁,但對他而言,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最終得不到想要更好的成績,失望是在所難免。這情況就像今天很多擁有資優才華,卻得不到適當栽培的人一樣,最終因成長過程缺乏成功感,漸漸成了低成就資優生,未能發揮長處。

雖然森美在成長中遇過不少挫敗,但慶幸在過程中他並未覺得自己是個異類,他笑說:「因為那時也有比我更嚴重的同學,有些簡直是丁點的專注力也沒有,而且對學科完全無興趣,所以被老師標籤為頑皮、搗蛋的一群。在老師心目中,頑皮其實也是種病,而且是無藥可救的,所以自然也不會想到要幫這些學生。」然而,森美還是覺得老師曾經出手幫助過他,因為那時無論他有多高大,老師都會安排他坐在前排座位,以便監控,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幫助。

不過回想起來,森美最希望老師可以由他作主導學習,而不是單向的傳授,「因為專注力失調的其中一個主因,是我很快便明白了老師所說的內容,當明白了便不想聽,開始遊魂,當回過神來,老師又已開始別的話題,我便錯過了某些部分追不上。」

因此,森美認為若老師可將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按不明白之處發問,並跳過不感興趣的部分,先學有興趣的,那教與學應該更有效率。「因為一個沒耐性至病態的人,耐性實在太短促,也容易失去興趣,就如在閱讀方面,我通常不能一次過把書看完,總是看了開始的部分便會看另一本書,待有興趣時再回頭看第一本的其他章節,如是者同一時間可能在看幾本書。雖然都是看了部分便放下,但終有一天我會全部看完,若要硬性規定先看完一本才可看別的,我便會卡在第一本書當中,看不到其他書,吸收不到別的內容。」

從資優生到資優爸 善用缺點發展優勢

理想的學習模式,說來容易,但實際推行卻囿於資源分配與政策制肘之下,即使到今天,也並非所有學校和老師也能實踐理想中的資優教育。因此,森美認為個人的努力,將勤補拙仍然是最可靠的方法。這就如普遍教育工作者所說的,栽培資優生的重點,除了知識技能的訓練外,更重要是建立正確人生態度。森美從小在父母的苦心栽培中,明白到必須不斷努力才不致辜負雙親的期望,加上天生的好勝心,助他建立了穩固的學習基礎,即使有障礙還是可以克服過來,並能善用個人的缺點,將之轉化成發展潛能的優勢。

「因為專注力不足,讓我無論在學習或工作都必須要很大量和不斷的新刺激,所以從小接觸的新事物、閱讀範圍總比同齡的小朋友多。」因為三分鐘熱度,他的嗜好、興趣也不停轉換,學好一項便轉一項,大大增加了其經歷與體驗,隨年月累積便成了其資本和過人潛力。「後來誤打誤撞進入傳媒,同樣可接觸不同範疇的東西,常常面對新刺激,而每件事的認知深度剛好就只需要是我感興趣的程度,這讓我的弱項都變成強項了,所以就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安排。」

由此可見, 他正是個不折不扣的資優生(Gifted and Talented),上天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專注力不足,配合其好勝心與好奇心,讓他找出發揮自己的方向,所以,儘管雙重資優的身份曾為他帶來不少困難,但若讓他重新選擇,他還是寧願自己在這樣的情況長大,「一個人只要接納自己的缺點,然後善用它,那便無往而不利,無需太介意有某種長處而得不到回報,反而要為一個缺點而得到好處,而感到快樂。」相信這體會能為不少苦於栽培資優生的家長們,釋去不少煩惱。

軟功分享價值觀

從雙重資優生過渡成為一對子女的家長,森美坦言自己跟天下父母都一樣,希望子女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走自己認為安全的成長路。「我在讀書時代是個全面發展的人,甚麼都愛玩,除了讀書還會玩音樂、學劍擊、玩不同運動、辦學生會、拍拖,因為我相信在成長時能涉獵不同範疇的事物才算完整,所以我也希望子女能多嘗試不同活動,早點找出興趣的所在。」

他認為當子女找到興趣所在,父母還得陪伴他們瞭解興趣的本質,以助子女確定是否真的喜歡。至於最後子女的選擇如何,會否如他希望一般,森美並沒太在意,只要子女都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便可。「不過,在跟子女相處的經驗中,我發現價值觀只能分享,並不能強逼他們接受,因為很多事情也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要是正面的觀念,就讓他們自行感受和判斷,家長只能從旁分享意見。」因此森美還提醒家長們,在分享價值觀之前,請先做足準備,以免給子女問得口啞啞。

從資優生到資優爸 資優不等於快樂

對於在家長界總是不缺虎爸虎媽的角色,森美就提醒大家不要因過份的期望而忘記了給孩子快樂的人生。「其實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來自聰明,而是來自愛與良好的人際關係。」若家長為了讓子女成材而過度栽培,甚或要子女達到自己所定下的過高目標,無疑就在破壞親子關係,這一點,對資優孩子來說更需要小心處理。

森美指出:「資優的人常有社交障礙的問題,因為他們都有種自己已能做好大部分的事情,那就不必跟別人建立關係的想法。」加上資優兒童較同齡小孩早熟和敏感,跟朋輩未能同步和互相明白,導致難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更需要父母適當的關懷。

「資優並不等於快樂,實際上不少資優生常感孤獨和痛苦,因為當他們運用不到其能力,得不到發揮時,比一般人更加痛苦、不快樂。」他更打趣說:「現在跟舊同學相聚,常羨慕從前讀書成績不好的同學,因為他們從來都輕鬆快樂,而且總有一大群朋友。」因此無論自己的孩子資優與否,家長也要學懂放低,別將孩子的成功與資優拉上關係,因為森美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建立在成績與獎項之上,而是看你是否享受自己的生活,能否過得快樂。」聽到森美這樣說,相信大家都應該更明白資優孩子的苦惱與希望,就跟他一樣,做個對子女有期望而不奢望的資優家長吧!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