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OpenSchool專訊】生命教育向來是教育界的重要課題,面對急促變化的廿一世紀社會環境,昔日以傳授硬知識和背誦為主的教育傳統,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究竟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應如何改變心態與教育方法,以幫助學生培養價值素養、掌握學習方法,以應對人工智能興起、資訊泛濫的年代?這次就邀請了資深傳媒人劉進圖,與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及英華小學校長兼香港教育大學校董陳美娟,一同分享推動生命教育的心得與點滴,讓大家可加以借鏡,積極實踐,為培養孩子的軟實力作好準備。

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從左至右)傳媒人劉進圖、陳美娟校長及李子建教授

以生命教育迎戰人工智能

面對科技一日千里,人工智能急促發展的廿一世紀,劉進圖指出很多工作已經或即將由機械人取代,傳統教育模式已不合時宜,培養學生的分析力、應變力與軟實力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李子建教授回應道:「最近很多國家都在探討將機械人應用於教育上,作為助教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想像二十年後,老師身邊將普遍地出現傳遞知識更快更準確的機械人助教,因此我們更應回到生命教育,反思老師的使命。」而作為廿一世紀的良師,與機械人最大的分別,當然就是擁有作為人類,正面的價值觀,因此以生命教育作為應對廿一世紀發展的起點,可說是為學生打好根基。

創意需靠正面價值作後盾

劉進圖認為創意思維在廿一世紀顯然十分重要,因為這是人工智能所未能取代的,所以如何透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發展創意思維、解難能力亦值得大家注意。

陳美娟校長就藉著日常課程與年度主題學習,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培養這些高階思維。她說:「如本年度的學習主題為『水資源』,並以『源來如此……』命名,各班級可各自研究不同範疇的問題,到最後需要在『源來如此』後加上兩字作總結。」原來這是因為希望為學生製造空間,在學習到相關知識後,進行分析和反思,並展現想像和創意能力。陳校長強調:「若創意缺乏了良好價值觀與道德,那將會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抓緊生命教育的原則性,讓學生明白無論創意有多好,最終目標都是要對人有好的影響。」

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陳美娟校長認為推行生命教育應貼近生活,因此就著近日疫情發展而時有作出新安排,圖中就是接受了學生的建議,在校進行「捐贈口罩.關懷別人」活動。

生命教育愈早開始愈好

生命教育如斯重要,自然是從小開始最為上策,然而亦有不少家長認為當中關乎道德、生死、靈性的內容深奧,可能在學生心智較成熟的高中階段才推行較適合,一向專注教師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李教授就指出:「最近不少從事幼兒教育研究的同事提到,學童從幼稚園階段已對死亡有初步的印象和反應,反映人的靈性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價值。當他們面對家人、寵物的去世時,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出現。」由此可見,生命教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更應從年幼開始。

作為小學校長的陳美娟對此自是同意不過,她說:「生命教育是一種在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價值觀,自出生已開始;加上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同國家所發生的人與事均十分透明,我們必須從小讓孩子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和不同限制,並明白即使在限制中還是有很多方法解決困難。」因此,陳校長便將生命教育融進日常課程,並把握近日停課的時機,為學生製造更多接受生命教育的機會。

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教大在推動生命教育上不遺餘力,除了為教師提供培訓課程,亦常為不同學校提供到校支援,跟前線教師分享心得。

生命教育在教育工作者之間

除了學生需要從接受生命教育,身為引導者的教師同樣要不斷接受新思維和新刺激,為學生作好榜樣,因此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亦積極為在職老師與準老師提供不同相關培訓。李教授表示生命教育涉及範圍廣泛,所以教大就分別在正規課程與非正規課程兩方面入手,「教大同學需在正規課程內,於通識教育的板塊中修讀正向及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學科;而在職老師則可修讀生命教育的專業進修課程或碩士課程。」除了學術理論,教大同樣重視經驗學習,因此亦鼓勵準老師們在上課之外,積極參與學校提供的不同服務計劃,讓他們透過投入前線服務和支援學校,得到實際的體驗,李教授認為:「這些經驗對他們作為一個老師、社會公民,以至對未來的人生,都有長遠而正面的影響。」可想而知,生命教育並不單只是適用於小孩、學生,而是所有人類;亦不應只限於學校裡推行,而是從生活中逐點累積,才能令正面價值觀的根基得以整全穩固。

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生命教育專輯之六刊於2020年4月14日《明報》港聞版(A07)。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