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OpenSchool專訊】曾經有一個故事,故事主人翁陳昌每天如常地來到他往日的泊車處,看到四周空空如也。他駕駛過的的士,早已在回收場中化作廢墟。他望向街道上的其他車輛,盡是無人駕駛的汽車,乘客有的仍在倒頭大睡,有的在安心化妝,有的在照顧小孩,司機卻已不復存在。陳昌是其中一位最後被淘汰的的士司機,他早料到自己會因為AI(人工智能)的技術而被取代,如今失業後卻仍每天往返泊車處徘徊落魄……

現時看來,陳昌的故事只是想像的情境,事實上卻有可能在數十年,甚至數年內發生。AI為世界帶來顛覆性的革命,人們已無可避免地步向AI時代。那AI到底是甚麼? 以「人工」編寫的電腦程式,模擬出人類「智慧」的行為就是AI。AI已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作為科技業界代表的Microsoft、由一群前線老師組成的香港電腦教育學會,以及學術界的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均認為學習AI勢不可擋,務求令AI教育普及化。

學習AI免被新浪淹沒

人工智能早已滲透日常,從早上睜開眼那刻打開手機跟人類對話的Siri語音系統,在家中打開Netflix和KKBOX看劇集、聽音樂得到的自動推薦,到出行時用到Google Map的最佳路線規劃都是AI。影響所及,不少以人手操作的工種將會被AI取代,人類的職涯將受到重大的挑戰,所以應該及早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打算。

Microsoft公共事務部教育事務專員陳裕斌早已洞察到科技會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包括個人發展、企業前景和世界的運行方式。他笑言自己曾經也是位文科生,畢業後卻一直在科技界工作,是推廣科技的大使。他認識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主席金偉明已有約10年,二人現時在科技界及學界推動
AI教學。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今時今日學生在疫情下可以上網課,只是第一步。他們要有預視的目光,知道10年後畢業時,單靠書本上的知識,並不足以讓他們有足夠的實力迎接將來。我們公司有一個面向未來的願景, 希望能讓學生在畢業時已為未來作好準備。」陳裕斌說道。基於這原因,Microsoft和HKACE共同籌劃了「Microsoft AI教育先導計劃」,揀選了30所學校為老師提供培訓,再由老師為中學生提供AI課程。HKACE成立已有約40年,組織內大部分的老師任教電腦科,對推動AI教學充滿熱誠。「我們認為AI課程要能落地,首要的是train the trainer,所以先從教師發展方面着手。」他續道。

先體驗後學習再認證

談到AI教學,我們很快便聯想到編程、製作APP或是智能產品研發,金偉明和陳裕斌卻認為,AI教學可以由淺入深,即使二人對教學框架有不同的見解(見圖表一及二),共通的是需要從最淺層的體驗和認知開始,讓學生建立興趣,再而發掘下去。為進一步鼓勵師生投入,以上計劃更免費贊助他們考取AI-900人工智能證書,獲得全球AI業界認可,師生亦可繼續考取更高級的認證。

那說到底,學習AI到底為了甚麼?二人不約而同地說,並不是想人人都成為機械工程師。金偉明說道︰「希望學生能應用現有的工具,懂得解釋背後的基本理論,以科技角度更全面地思考生活的現象,也明白AI涉及道德倫理考量。」而Microsoft作為科技業界一分子,最希望培養更多面向將來的人才,讓學生提早接觸AI,為職涯作出定位。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金偉明(左)及陳裕斌(右)認為AI 教學對於學生裝備自己未來不可或缺。

AI並非永遠正確

AI並不只為人類帶來便利和益處,同樣也有隱憂,是一把雙刃劍。回到最初無人駕駛的例子,汽車出了意外,誰該負責?AI面對抉擇時,又會基於甚麼作出選擇? 這些涉及倫理的理解及討論, 在學習AI時同樣不可或缺。除了Microsoft外,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亦於2019年8月起,展開了為期三年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與6所先導中學共同創建一套初中人工智能課程,並已於上個學年完成了試教,今學年再增加了12所中學夥伴。知識及技能以外,AI的倫理議題更是課程的核心重點。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香港中文大學趙建豐教授、任揚教授及蒙美玲教授(左至右)希望學生既能了解AI的基礎理論,也能了解背後的倫理問題。

「我們想讓學生知道AI的基礎理論,AI運作包含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雲計算,也涉及到倫理及社會影響。」計劃副負責人蒙美玲教授說道。「AI現時很普及化,有些推薦系統應用了AI技術,學生即使不用深入學習演算法,也要知道在哪些層面上已能接觸AI,以及AI的推薦和決定不一定永遠正確,希望學生有所思考。」

她進一步指出,AI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學習的數據輸入而影響結果,當中更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例如一間科技大企業用AI來初步篩選履歷,以公司過去10年的數據做數據訓練,由於以往男性佔行業的大多數,AI為不同的項目打分數的時候,會令女性申請者的分數較低,但實際上女性申請者有機會比男性更出眾卻不入選。為令學生進一步探討AI的應用及倫理議題,他們特別設計了一部CUHK ICar。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圖左)CUHK ICar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實驗活動,體驗AI模擬的情境,學生可使用鏡頭拍攝大量相片,讓程式學習辨認圖像。(圖右)在遇上交通意外時,程式會按照設定選擇撞向老人或是小朋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了解到AI設定也有倫理考量。

動手做探討倫理議題

其中一個可以讓學生動手做的實驗,是模擬無人駕駛汽車意外時抉擇的情景。計劃首席負責人任揚教授指出,透過體驗活動,學生可進一步了解AI的倫理。「若然汽車將會撞向路邊的樹木,自己或會因而受傷甚至喪命,那全班30位學生中有多少人會寧願犧牲自己? 多少會因為私心轉而撞向小朋友和老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AI的設定原來也包含這樣的倫理考量。再進而帶出的是無人車也有其他隱憂,出意外時,是程式員還是車主要負責? 這些例子可以帶出AI在法律上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中學教師 共創課程

這些生活化的案例可以令學習AI的過程變得更有趣,也能跳出學習AI就只是學編程的沉悶框框。以往學習AI的對象往往是大學生及研究生,教師發展和學校參與小組主領趙建豐教授指,要設計一套適合中學生的多元化AI課程正是他們的挑戰,故計劃着重中學老師的參與,在「共創」的過程中,加入老師的教學經驗,讓他們在題材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也作出投入,令課程更能切合中學生的需要及能力。

在AI浪潮探索 擁抱與被淹沒之間
中大工程學院創立了一個AI實驗室,讓更多的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AI應用,同時讓中學管理層參考AI 實驗室的設計。

學習AI勢不可擋,在科技界、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AI教學生態圈已漸漸建立起來。為進一步推廣AI教學,不少中學也正在創建AI實驗室。今天的學生,就是將來AI的用家、開發者,甚至研究學者。而這一切,就從學習AI開始。開首故事中的的士司機陳昌若然有機會學習AI,在泊車位徘徊落魄的日子,可能就不會出現了。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