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S專欄】隨着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在人文學科學習中,AI技術不僅有可能改變教學方法,還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教學效率、個性化學習、批判性思維培養等方面的討論。本文探討了AI技術在人文學科學習中的應用及其潛在影響,並分析了其帶來的挑戰與風險。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教育。雖然AI技術在科學和技術學科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在人文學科學習中的潛力也同樣重要。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優化資源分配以及增強教學互動性,AI技術正逐漸改變人文學科學習的方式。然而,這些變化也伴隨着一系列挑戰,包括學生學習深度的下降、教育公平性的問題以及倫理和隱私方面的考量。
個性化學習與批判性思維
多項研究表明,AI驅動的個性化學習系統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顯示,使用AI輔助的個性化學習平臺的學生比傳統教學方法下的學生在測試中表現更好(Smith & Jones, 2020)。另一方面,一些學者擔心AI可能會削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提出,如果學生過於依賴AI提供的資訊,他們可能會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Williams, 2019)。
教育公平性
AI技術的成本和獲取途徑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平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的一項研究指出,來自較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能無法獲得高質量的AI教育資源(Lee & Chen, 2021)。因此,如何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平等地接觸到這些資源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AI在人文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歷史教育:AI技術在歷史教育中的應用可以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歷史教育平臺Chronas利用AI技術和豐富的可視化工具呈現歷史事件,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該平臺通過互動式地圖和時間線,使學生能夠追蹤特定事件的發展歷程,如羅馬帝國的擴張過程(Bartalesi, Valentina, Nicolò Pratelli, and Emanuele Lenzi, 2022)。此外,AI還可以用來分析大量歷史文獻,提取關鍵資訊並識別模式。例如,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允許用戶探索歷史上辭彙使用的趨勢,從而洞察文化和社會的變化(Zięba, A. ,2018)。
文學學習:AI技術也在文學學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LitCharts是一個基於AI的平臺,專注於文學作品的分析,通過提供主題、符號和情節結構的詳細解析,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Boubker, O. , 2024)。此外,AI聊天機器人可以模擬與歷史人物或文學角色的對話,這種互動式的體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通過與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貝利‧芬進行虛擬對話,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動機。
AI技術的挑戰與風險
自主學習能力:過度依賴AI可能會削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生可能傾向於接受AI提供的現成答案,而忽視了自我發現和深度探究的重要性。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使用AI的同時發展批判性思維技能。
教育資源不平等:AI技術的普及程度存在地域和經濟上的差異,這可能會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和學校可能無法獲得同等水準的AI教育資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應該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助。
數據隱私與安全:在利用AI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確保學生的數據隱私和安全。教育機構應遵循嚴格的倫理標準,保護學生的個人資訊不受侵害。這意味着需要建立嚴格的數據管理政策和程式。
提升人文學科教學的策略
備課效率:利用AI技術如網路爬蟲和自然語言處理(NLP),幫助教師快速收集和整理相關的學術資料。例如,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工具來自動匯總和分類研究論文的關鍵點(Nemeslaki, A., & Pocsarovszky, K. ,2011)-)。這有助於教師更高效地準備課程內容。
增強學習互動:利用AI聊天機器人作為虛擬助教,為學生提供即時解答和支持;利用AR/VR技術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場景或文學情境。例如,通過AR技術重現古埃及金字塔內部結構(Bovier, F., Caggianese, G., De Pietro, G., Gallo, L., & Neroni, P. ,2016)。這些技術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個性化學習建議: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可以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和補充材料,並使用AI自動評價學生作業,提供詳細的回饋和改進意見。這種方法有助於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進個性化學習。
實施步驟
- 評估與選擇:評估各種AI工具和平臺,選擇最符合當前教學需求的技術。
- 教師培訓:提供專門的培訓,確保教師能夠熟練使用AI工具。
- 試運行與回饋:在特定課程或班級中試行AI技術,收集回饋並根據試運行結果進行調整。
- 全面實施與評估:在確認技術的有效性後進行全面實施,並定期評估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AI技術在人文學科學習中的應用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方法,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品質。然而,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需密切關注其帶來的挑戰,特別是教育公平、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倫理問題。未來的研究應着重於如何平衡AI技術的利與弊,並開發出可持續且負責任的應用策略,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Bartalesi, Valentina, Nicolò Pratelli, and Emanuele Lenzi. “Linking different scientific digital libraries in Digital Humanities: the IMAGO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3.4 (2022): 303-317.
Zięba, A. (2018). 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in socio-cultural research. Research in Language (RiL), 16(3), 357-376
Boubker, O. (2024). From chatting to self-educating: Can AI tools boost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38, 121820.
Nemeslaki, A., & Pocsarovszky, K. (2011). Web crawler research methodology.
Bovier, F., Caggianese, G., De Pietro, G., Gallo, L., & Neroni, P. (2016, November). An interactive 3D holographic pyramid for museum exhibition. In 2016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Image Technology & Internet-Based Systems (SITIS) (pp. 428-434). IEEE.
撰文:葉杰民老師(台山商會中學 學與教副統籌、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