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年減1.5萬生 流失蔓延小學 數字截至去年10月 教界料今年更嚴重

中小年減1.5萬生 流失蔓延小學 數字截至去年10月 教界料今年更嚴重

【明報專訊】本港正經歷移民潮,教育局統計顯示,截至去年10月,中小學一年內流失約15,400名學生。本報按局方近日公布的2020/21年度《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數字推算,小學3年來首次出現學生淨流失,跌幅約1.6%;中學流失率擴大至2.84%。以往學生流失集中在高中,情况在去年蔓延至小學,小一以外每級都有學生流失。有小學校長稱今年初退學人數漸多,料局方統計未反映最新情况,又估計移民潮對位處中產區域、收生能力弱的學校影響較大。

教育局每年公布《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載列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的學生人數、學額等,涵蓋所有官津、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本報假設學生每年在港就學升班,比較2020年小一至中六與2019年幼稚園K3至中五學生數目,推算同一批學生減少約1.5萬名,意味相關學生或不再在港讀書,退學離港。

 

小學3年來首淨流失 跌1.6%

中學跌幅擴大至2.84%

報告顯示,2018與2019年分別與上一年比較,小學整體學生人數有輕微淨增長,不過去年則下跌,減少約5900名學生,跌幅約1.6%;中學整體學生人數跌幅由2018年1.66%,擴大至去年2.84%(見表)。去年人數跌幅較大的級別包括小六(3.16%)、中五(5.31%)、中六(5.83%)。

小六中五中六跌幅較大

中小年減1.5萬生 流失蔓延小學 數字截至去年10月 教界料今年更嚴重

過去3年學生流失集中在高中,人數跌幅介乎2.43%至5.96%,小學多數級別流失情况輕微。不過學生流失問題去年延伸至小學,除了小一,其餘小學級別學生人數均下跌,跌幅介乎2.31%至3.16%

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稱,流失學生數字反映截至去年10月情况,相信今年10月再統計的數據,情况將更嚴重。他說,受不同國家移民政策影響,去年10月後續有不少學生退學,衝擊直資校營運(見另稿)。

張勇邦料當局無應對措施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說,未有確實數字證明學生離港,但據其校情况及其他校長轉述,小學退學人數「絕對比往時多」。他說其校退學生移民的佔多,其餘因「音樂椅」效應轉校。他說中產家庭較有能力移民,料位處中產區域、收生能力弱的學校將受移民潮影響,在學生退學後無法吸引其他學校學生轉校入讀。他說政府近年「嗌窮」,估計新學年當局難有新措施穩定學校班數及人手編制。他促當局繼續現行政策,包括在學生人口少的區域全面落實小班教學、將超額教師保留期延長至3年等。

本報昨向教育局查詢全港中小學學生流失數字,局方回覆稱學生離校涉不同因素,無備存相關數字。當局稱就小一學齡人口回落,於2019/20學年起實行針對性紓緩措施,包括放寬學期初點算學生人數後需減班學校的批班準則等。中學方面,局方指整體中一生人口在2017/18學年開始逐漸回升,局方已與業界就應對的方向及策略框架達成共識。

教局:離校涉不同因素

當局指就開班人數準則而言,現時中學取錄最少26人便可開辦兩班中一;小學取錄最少24人便可開辦兩班小一,「均已達到極之寬鬆的水平」。

津校縮班資源減 直資校失學費人頭資助

本港教育體系截至去年10月,一年內流失約1.5萬名中小學生,他們來自津貼、直資、私立學校等。這些學校有不同營運方式,若學生退學後未有插班生填補空缺,全校學生人數減少,將面臨資源隨之減少,繼而影響教師人手。

以津貼學校為例,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說,津貼學校津貼額以學校開班數目計算,倘一間小學原本開4班小一,全校6級24班,若因收生不足「縮班」,只能開3班小一,情况持續的話,6年後全校只得18班,學校所得資源會減少。他說學校縮班亦影響該校口碑及家長信心,未來或需繼續縮班,使學校要千方百計爭取學生報讀。

至於直資學校,除了獲公帑資助,同時靠收取學費營運。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解釋,學校所獲的政府資助按學生人數計算,而教育局每年兩次到校「數人頭」,計算直資學生人數,決定是否可取足資助,倘學生學期中退學而未能及時填補,學校將失去該名學生部分政府資助及其學費收入,唯有開源節流甚至虧損。他稱不少直資校都會公開招生,以望填補空缺,惟個別年級尤其高小、高中等,因學生適應、公開試問題,較難吸引轉校生入讀。

中小年減1.5萬生 流失蔓延小學 數字截至去年10月 教界料今年更嚴重

明報記者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