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中華文化專題訪問

教育局為加強推廣中華文化,早前公布將向每所公營及直資學校發放一筆過30萬元的津貼,學校可用於舉辦活動或安排各類相關講座及課程。為了解近年各校推廣中華文化的方式,「明報教育服務」團隊早前訪問深井天主教小學(下稱「深天」),回顧年初「中華文化日」盛況。首先,周詠詩校長歡迎教育局有關決定,透露校方正構思設立中華文化廊、在圖書館加入中華典籍的角落,並購入大型且可互動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各個省份的特色,這筆撥款正好解決資金上的考量。

文、圖:陳詠琪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深井天主教小學周詠詩校長重視家校關係,與家長合作,用心佈置校園,推廣中華文化。小圖為家長義工親手製作的飛龍氣球。圖為周詠詩校長(左三)和家長Ali(左一)、Eunice(左二)、Ivy(右三)、米媽(右二)、Candy(右一)合照。 (圖片由學校提供)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深天「中華文化日」素來是每年的盛事,活動規模更是一年比一年龐大,熱鬧程度及氣氛不輸年宵市場。今年活動於農曆新年假期前一日舉行,希望同學們在慶祝節日之餘,也能體驗中華文化。師生全程投入,家長義工亦自發幫忙,是寓學習於遊戲的成功例子。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周詠詩校長 中華文化有『仁愛』、『孝親』等價值觀,與天主教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所以我一直秉持『相信學生』的理念,用愛去教育、去感化他們。

 

仿效「演藝人員」派貼紙   學生更積極 投入參與

中文科科主席施湘瑩老師負責籌備活動:「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同學先到禮堂觀看功夫雜耍表演,之後會在課室做手工,低年級同學做揮春,高年級同學則製作利市袋;我們亦設計了超過20個攤位遊戲,包括製作香包、中國結,以及用筷子夾豆等等。很高興同學們反應熱烈、玩得投入,實在意想不到。」她更仿效主題樂園向演藝人員索取貼紙的做法,鼓勵學生向老師說新年祝福語換取貼紙。她分享:「我很喜歡這種師生的互動,特別開心的是,連平日相對文靜的同學也主動向我們『拜年』,亦有學生一口氣說了13個祝頌語!」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米媽(左)和Ali(中)與施湘瑩老師(右)開會商談「中華文化日」活動編排。 (陳詠琪攝)

 

老師早在暑假已經開始籌備活動,從構思、預約表演、準備物資,到製作及佈置,都是由她們一手包辦。兼顧日常教學之餘,運用課餘時間策劃,施老師認為挑戰很大:「籌備活動工作瑣碎、繁複,很多項目需要提前預約,例如功夫表演,提供服務的機構不多,加上大部分學校也選擇相近的時間舉行『中華文化日』,變相要與全港學校一起『搶人』;如何將經費運用得宜也是另一大難題,因此今年部分項目改為自己製作,降低成本。」

施湘瑩老師 不少學生也對(明報教育服務提供的)這些運動感到好奇,於是我請他們回家查看相關資料,從中啟發他們學習新知識,這些跨學科活動令學習語文變得多元化。

 

邀明報製作攤位活動   玩運動學歷史

攤位遊戲的名稱亦暗藏「玄機」,例如同學用筷子夾豆的遊戲名為「紅紅綠綠筷夾妥」、讀賀年語急口令的遊戲則稱作「伶牙俐齒報吉祥」;全以七言命名,可見老師們的用心。另一位中文科科主席何明慧老師補充:「構思活動時要盡量顧及每個學生,又要避免重複以往的項目。我們刻意加入女生喜歡的做手工環節,也為男生安排不少運動項目。遊戲中滿滿的中華元素,同時配合新年的習俗及氣氛,希望同學寓學習於遊戲。」

明報為「中華文化日」準備了5項古代中國運動項目,以及立體揮春設計活動。施老師認為能讓學生體驗這些項目實屬難得,她說:「我任教中文科多年,『木射』也是第一次聽,原來是中國古代的保齡球。不少學生也對這些運動感到好奇,於是我請他們回家查看相關資料,從中啟發他們學習新知識,這些跨學科活動令學習語文變得多元化。」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施湘瑩老師 不少學生也對(明報教育服務提供的)這些運動感到好奇,於是我請他們回家查看相關資料,從中啟發他們學習新知識,這些跨學科活動令學習語文變得多元化。

 

家校積極合作 家長藏龍臥虎   發揮才華

適逢今年是龍年,「中華文化日」的裝飾均以

「龍」為主題,以氣球製作的擺設尤為突出。老師透露,原來「幕後功臣」是兩位家長義工。Ali及米媽有份幫忙籌備是次活動,安排並協調近50名家長義工主持攤位遊戲及維持秩序。

Ali提到:「我也和米媽一起學習扭氣球(右圖為其中一個作品),今次佈置學校得以學以致用。得知大家喜歡我們的作品,尤其是自己的小朋友也為我們感到自豪,覺得很有成功感。活動期間也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同學樂在其中,很高興能見證他們的校園生活。」

家長對活動讚不絕口,米媽說小朋友回家一直分享感受,還把在活動寫的揮春貼在家中。她笑稱:「這種寓學習於遊戲的方式,大小朋友也非常合適,不止小朋友,我們大人也玩得很盡興。學習不應局限於書本,如果有多點這類活動就好了!」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周詠詩校長(左)、中文科科主席施湘瑩老師(中)和何明慧老師(右)在校內聖母像旁合照。 (陳詠琪攝)

 

不止「中華文化日」,其實在學校不同活動也能看見家長義工的身影。以Ali及米媽為例,她們經常幫忙佈置學校的壁報板,也會陪低年級同學玩桌遊,還會參與每月一次的「故事爸媽」活動。運動會、結業禮更是她們大展身手的舞台,氣球佈置有模有樣,為活動添上不少美感。

深井天主教小學 中華文化日 寓學習於遊戲 家校合作展團結

 

家長服務學校可了解孩子學習環境

Ali的子女分別就讀小四及小六,她早在小朋友入讀小一時已成為學校的家長義工,她憶述:「小朋友升上小一,轉換新的學習環境,作為家長一定很緊張,我也不例外。當時小一生要留校午膳,校方邀請家長義工從旁協助,於是我便試試。後來發現藉着做義工,可以了解小朋友在小學的生活,也有很多與老師溝通的機會,便一直做下去。」

育有兩名女兒的米媽,已擔任家長義工9年,她深受其他家長影響,被他們的熱忱感動,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她又讚揚學校透明度高:「就算是日常一些很瑣碎的工作,學校也會邀請

我們來幫忙,感覺上學校是故意讓家長回校體驗小朋友的學習環境,我們也因而更了解及信任學校。」

良好的家校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周校長說,這種關係是從互相信任中慢慢建立而成。目前家長義工團隊人數過百,每次活動都能動員多人參與。家長投入地服務學校,也很樂意服務子女的同學,更會為學校提供不少寶貴意見。施老師也深有感觸:「坦白說,這種透明度未必人人也喜歡,因為變相多了監察,但在這間學校卻運作得恰到好處。家長樂於幫忙,當學校遇到問題時,他們也會包容及提供協助,變相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

 

飯商拒送飯   家校化危為機   設愛心小食部

Ali補充:「當小朋友們看見家長常常回校,他們也會更喜歡上學,對學校也更有歸屬感。更重要的是,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參與活動,打成一片,無形中令我們之間多了很多共同話題,有助我們與孩子成為好朋友,易於相處及溝通,相信這些經歷也會成為他們美好的回憶。」

早前學校被飯商提前解約,數百名學生及家長因而擔心午膳飯盒問題。於是學校將問題轉化為機遇,藉此讓同學學習「愛德」。周校長指出:「我們設立了『愛心小食部』,動員家長幫忙準備食物,若學生承諾為學校做義工,便可以換取免費午餐。那周操場沒有半件垃圾,圖書館也變得相當整齊。我們就是要教導小朋友,不應把金錢看得太重,要出於自願,用愛心幫助別人。」

周校長強調,未來學校在國情教育及全人發展方面,將繼續迎合課程要求,同時加入更多跨課程相關活動,希望從每天的生活中,自然地向學生教授這些價值觀及美德。「剛才的例子正好反映,我們從日常事件教導學生是有成效的。其實中華文化有『仁愛』、『孝親』等價值觀,與天主教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所以我一直秉持『相信學生』的理念,用愛去教育、去感化他們。」另外,學校亦正籌備與內地實驗學校進行姊妹學校交流,周校長相信計劃會令兩地師生均有得着。

明報教育服務查詢:電話:2515 5415 周先生洽
電郵:circulation@mingpao.com
WhatsApp : 9728 9813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